紫砂陶艺和茶壶的选择使用
泥土成坯烧成品,都称为陶器,人类最早 使用的器皿就是陶器。陶器有许多种,如安徽 的阜阳陶、广东的石湾陶、山东的博山陶,以及 其他许许多多的地方陶。在茶具方面,最负盛 名的是江苏宜兴鼎蜀镇的紫砂陶,它非常适合 茶性,色泽也丰富,是世界公认质地最好的茶 具原料。从宋代开始,紫砂陶随着饮茶方法的 改变,登上了茶具的领衔地位,至明代大盛,清 代又进一步发展。目前,紫砂茶具的艺术价值 远远超过了茶具的实用价值。
明代张岱说过一段话:紫砂壶是泥砂做 的,一把壶才五六分银子,价格与泥砂和壶的 重量相等。可是一把壶又能够和商周时代珍贵 的青铜鼎器并肩陈列,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 应该,那是壶的艺术价值决定的。这段话,说出 了物质形态和艺术内涵的价值观。因此,在说 到紫砂茶具时,就不应局限在“具”这个字上。 紫砂壶是从煎煮茶饼的大砂罐演化而来,色泽 由土黄发展到以紫色为主,形状也从大到小。它的美,在于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章、题铭、绘画、书法、 雕塑、篆刻等方面。如果作为商品,它比不过黄金;可是作为 恒久的艺术品,黄金为之色暗。茶与紫砂壶以它们那种纯真 朴素的美感进入社会生活中,体现出高洁脱俗的审美价值。 人们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正需有这样的美来抚慰自己的心 灵,所以,人们一旦有所认识,就会被茶和其相应之物牢牢抓 住,为之痴迷,终守一生。“瓦缶胜金玉,村茶胜国酒”,这是古 人对之评价;“抟泥铸此君,朴拙稚巧隽,碧螺浅半盏,不酒亦 醉人”,这却是今人对之生情。
宜兴在太湖西岸,和浙、皖接壤,是江苏省最南的一个城 市,有山有水,山多岩洞。著名的“善卷”、“张公”、“太极”、 “仙姑”、“罗齐三洞”虽分属苏、浙、皖,但都极近。尤其苏、浙 间隔一岭,岭阳为浙江长兴罗卉茶、顾渚茶产地,岭阴为阳 茶产地,在唐代和明代,名噪天下。这里的陶可溯源5000年 前。相传春秋晚期的范蠡曾在宜兴制陶,至今奉为“陶祖”,称 “陶朱公”、“造缸先师”,每年重阳节祭祀,这一传说尚无实 证。鼎蜀镇在宜兴南13千米,因有鼎山、蜀山得名。不足三里 的两山之间有一条在茶诗中常出现的罨画溪,其方圆数十里 内几乎家家做坯,处处皆窑。“白甄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 溪烟”,就是当年产陶盛况的写照。鼎蜀镇因地濑太湖,产品 从水路进长江上下,声名远扬。
关于紫砂陶的创始,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古时,有一个长 相特别的和尚来到蜀山村落,嘴里不停地喊“卖富贵!卖富 贵!”当地百姓穷困,心想你自己穷得如此,又卖什么富贵?可 是这和尚又喊贵不想买,买富总可以吧。”就领着众人向山 里走去。果然,在山坞里发现不少各色陶土。由此,百姓取土 制坯烧陶器,逐渐致富。口头文学不足信,那么北宋梅尧臣的 诗中写的“紫泥”、“砂罂”,确指紫砂无疑。又苏东坡在蜀山 时,蜀山名独山,因苏东坡“爱其风景似蜀,乃改今名”。苏东 坡还喜欢一'种壶把在顶端的茶具,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就 将这种壶型称为“东坡提梁”,又名“苏提”壶。这至少说明在 北宋末期,就有紫砂茶具了。还有真正可靠的实证,1976年在 蠡墅村羊角山发现了早期的紫砂窑址。从发掘的堆积层分 析,最上层为近代缸、瓮;中层堆积层时间约元代到清初,除 缸、瓮外,还有壶及贴花陶罐;下层是早期紫砂壶、罐的残片, 以壶为主。复原之后,至少有高颈、矮颈、提梁壶三种,色泽紫 红,内外无釉,采用明清和现代紫砂器的泥片镶接法,嘴和 把、盖钮则采用打洞捏塞法。又如,六方形壶的壶颈起线,壶 嘴捏塑为龙头形以及壶把带小孔的处理手法,都为后来紫砂 造型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泥色单一,又受碾 磨工艺的局限,淘炼不精,为我们鉴定工作提供了佐证。
宜兴陶土分布于南郊丘陵地带,品种繁多。当地一般把 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嫩泥三大类。在浙北长兴的鼎甲桥、顾 渚、新槐一带也有这三种泥,系同一矿脉,只是山阳、山阴 之分。
白泥为灰白色粉砂质铝土质黏土,甲泥是紫色为主的杂 色粉砂质黏土,嫩泥是土黄、灰白色为主的杂色黏土。其中紫 色泥中又包含紫泥、绿泥、红泥三种。绿泥生成于紫泥夹层 中,故又称“夹脂”、“泥中泥”。虽说是泥,实则为块状岩石,经 风化、碾碎,就可制成产品。
紫砂制品的色泽及肌理效果,充分显示了紫砂陶土的美 感潜质。历代紫砂艺人高超的炼泥技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 地,根据每件不同作品的要求,炼制出不同的泥料。紫砂陶的 肌理之美是任何陶瓷材料无可比拟的,朱砂泥的细腻柔滑, 像婴儿肌肤,紫砂泥的栗色很像古铜,调砂泥质粒子星星点 点、若隐若现,灿若星辰。如采用纹泥手法可以产生大理石 纹、雨花石纹和树木年轮的效果,也可加工成各种树木褶皱。
紫砂制品表面不但可以抛光处理,而且只要使用者曰常 对它拭涤养护,不久便可发出暗光,如珠如玉,这时无生命的 砂壶好像有了灵性。
紫砂色泽属于暖色系统,古朴沉稳,色相变化微妙,需人 们慢慢品味比较。由于矿土分布及调配方法的不同和烧成时 温度的不同等,紫砂产品颜色也不同,有古人所描述的天青、 黯肝、海棠红、朱砂紫、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等多种色 泽,种种变异,全靠艺匠的别出心裁。
过去很长时间内,紫砂的烧制多使用依山坡搭建的龙 窑,以松树枝为燃料。直到1973年,才开始使用以重油为燃 料的隧道窑,替代了龙窑和以烟煤为燃料的倒烟窑。从明代 开始,为了防止因火力不匀而使产品表面发生火庇和色泽不 一等,采用匣钵(俗称掇罐)烧成。烧制紫砂壶的火温视壶的 泥质而定,一般在1150~1180尤(光学高温计),绿泥耐火度比 紫泥高,红泥耐火度比紫泥低。一窑火虽只需几个小时,但所 谓“千度成陶”,火候要很好掌握。否则,过火则老,老而燥,声 锐易裂;欠火则稚,稚则沙土气,声闷,质松易涣。由于紫砂陶 的结构和成分优于瓷器,茶汁在其容器内pH值从7下降到 5.5,是4~6天,而一般瓷器是1~2天。茶汁因发酵由香变馊, 在15T的室温中实验,紫砂陶5天以后仍有余香,而瓷壶最 多2天。茶汤色泽在紫砂陶内,无论红茶、绿茶,茶色都逐步 变为红褐色或棕色,而瓷壶都变为黑褐色。实验表明,紫砂陶 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 较强的吸附力。在造型上,瓷壶嘴流向上,壶盖与壶身衔接宽 松,紫砂壶嘴有斜度,大多采用嵌式盖,这比瓷壶有更好的条 件减少黄曲霉菌流向壶内。再就是紫砂壶内壁有双重的气 孔,比瓷土壶的玻璃相、结晶相少得多,这就使得紫砂陶制成 的茶具,具有多项优点:①造型古朴别致,气质特佳;②经茶 水泡、手摩挲,石英分子的变化,壶会变为古玉色;③严实,留 得住茶的色、香、味;④有双重气孔,夏天隔热不易馊,冬天不 易冷,还可以边饮茶边焐手;⑤泥色丰富,在不施釉的情况 下,创作题材宽;⑥造型采用“打身筒”与“镶身筒”方法,工具 简单,一般家庭中都能随意制作;⑦可随意与书画、篆刻结 合。⑧可与其他工艺结合(如威海锡包砂、泰国镶金嵌玉),不 断推陈出新。因此,古今中外对紫砂陶壶的评价非常高,如 “贵重如珩璜”,“价凝 琳(美玉)”,“明制一壶抵中人一家 产”。在日本,为一个价值高的茶具,轻,可换来一座城池;重, 则会引起一场战争。
由于宜兴紫砂陶艺历史上多次被列为贡品,紫砂器上 的装饰工艺曾一度呈现万紫千红的局面。除了在器皿上以书 画装饰外,还可施琢、捏、绞、堆、喷、嵌、雕、贴、镂、釉、漆、 镶、包、抛光等技法,并吸取瓷器上各种装饰工艺。很多装饰 方法由于既费时,又会削弱紫砂器原有的自然质朴的美感, 因而遭到淘汰,而文人书画家的积极参与和提倡的刻画装 饰,倒成为紫砂装饰的主流。这种装饰由于将文学、书法、绘 画、篆刻诸艺术融入进去,从而使紫砂陶艺成为内涵深远的 综合艺术作品。于是,文人们深深迷恋紫砂壶,并在他们的诗 文中以紫瓯、砂罂、注春等各种名字称呼它,说它“寸柄之壶, 贵如金玉”、“世间茶具称为首”,等等。他们的赞美,确实不是 泛泛虚词。
本文:紫砂陶艺和茶壶的选择使用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chaj/gongyi/115771.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配盖要比做壶难
下一篇:瓷器的款识、鉴别与茶具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