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偃师杏园出土的唐代宋桢墓随葬品中,有一件供点茶用的注水器铜壶。这件铜壶随墓主葬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至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是一件难得的唐代地方官吏日常使用的茶具。
茶壶,唐时亦称作茶瓶。陕西西安出土的唐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王明哲墓随葬品中,就有一件茶瓶,瓶底明白无误地书有“老寻家茶社瓶”字样。这次出土的铜茶壶,用于点茶注汤。其器表为深绿色,经打磨钣金而成。通高20.6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6.5厘米。系小口,束颈,鼓腹。盖圆形,中有圆纽。无足,底微凹。腹的肩部两侧,分别装有花枝状的柄和六棱形的短小壶嘴。墓主宋祯,生前曾任延安(今属陕西)刺史,因此,这件铜壶为地方官吏使用当属无疑。它比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提到的民间沏茶常用的铁釜自然要高雅得多,而金银茶具则多为宫廷所拥有,所以,偃师铜壶可以看作是唐代仕大夫和地方官吏沏茶器具的代表作品。
史载:唐代及其以前,人们主要采用煎茶法饮茶,但也开始有用点茶法饮茶的,即用茶壶(瓶)将沸水直接注向茶末“拂击”,调制成茶汤后供人饮用。虽然同样调制茶汤,可前者通常用釜作为煮水煎茶器具,而后者则用壶(瓶)点茶注汤,但能否点出茶的色、香、味,成为好茶,却与煮水注茶用具,即壶的形和质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点茶用的壶不及煎茶用的釜那么大,大多较小,有用铜、瓷、锡、铅、金、银制的。晚唐开始,人们又称其为汤瓶、镣子、茶吹等,不但用来煮水,更重要的用它注汤、点茶。所以,这件铜壶也是点茶法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的有力证据。
本文:唐代偃师铜壶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chaj/zhishi/113972.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