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具 > 紫砂知识

紫砂一厂老壶为何名贵?

发布时间:2014-01-25 05:03:46

 泥料上乘

一般人,对宜兴壶的泥料有些茫然,其一大原因,因为目前市井中,最乱的除了造型,即是原料。先前最重要的泥料采集的四号井,因灌进大水成了危矿,于上世纪末封矿。今日许多搞泥的,只得从外省去采购做壶料。郑板桥说“壶用宜兴砂”,宜兴壶如用了外地砂,其乱象可想而知。

泥料是宜兴壶的基础。至今为止,无论从美感及沏茶实用功能,任何其他地方的泥料,还未见有超过宜兴黄龙山一带优质泥料的。而一厂所用的料都是黄龙山四号井所开采的。即使四号井中,无论紫泥、红泥、段泥(即黄泥,因原矿泛绿,亦称本山绿泥),都远比一般制日用陶土的泥料稀少。因此,本地人也将做壶的泥料称之为“泥中泥”。优质制壶泥如同木料中紫檀、黄花梨一样,是非常珍贵的。

纯以肉眼看壶的泥质,多看看就会发现一厂老壶的优质泥的玄机,比如紫色中隐隐可看到些微的红色或黄色,红泥中常显现出一点黄色,而黄泥中常夹杂些红色。即在一种主色中夹杂飘忽不定的它种色彩。

壶是用来沏茶的,钟爱一厂老壶的,多半精于品茶。只有优质“宜兴壶”,才能沏出茶的香气与回甘,甚至从汤色,耐泡度,抗馊等许多方面,一厂老壶确有无可比拟的优越。

 

吴永宽 原矿底槽清《玉润》

造型典雅

形,即造型,是宜兴壶的美感基础。古人赏美,谓之,七分姿三分色。赏“宜兴壶”亦是,无论光、花器,先得视其造型。

“一厂老壶”在造型设计上,大致可分为四点:

一是仿明清及清末民国初较为古典和经典的款式。由于一厂有民国时代已成名的多位大家(他们一直被尊称为辅导员),在选择老款式时,并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融入老艺人个人审美情趣与时代的审美观念,事实上是一番再创作。

二是一厂老艺人和新秀所创作的壶式,如“辅导员”朱可心的“报春壶”、“长青壶”等多款花器壶;高海庚厂长的“集玉壶”,顾景舟辅导员的“上新桥壶”,顾绍培的“天龙顶珠壶”,李昌鸿的“竹简壶”等。

三是昔日的中央工艺美院如今的清华大学艺术学院若干教师设计的壶,其中以高庄教授(国徽定稿人)所设计,顾景舟首制的“提璧壶”最为经典。

四是画家亚明先生设计、王寅春辅导员首制的“亚明方壶”等。属当代书画家创作的,当然,韩美林先生也设计了富有他个人风格的多款壶式。在九十年代,中国书画家佼佼者唐云、罗桂祥等高品位的收藏家或一些雅士,对一厂造型同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厂艺人他们得益于前辈艺人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以及与世界各国陶艺家的交流,在造型艺术上培养出卓而不群的审美眼光。

做工老道

“一厂老壶”多数是由做高档壶的一车间制作的,新艺人要三年陶校毕业,实习考核合格才能进入一车间。

我所谓“老到”,“老”是老练、老辣,“到”则基于娴熟的手法能得心应手的将技法施展的恰到好处,简而言之即做工“到位”。一个优秀的制壶者,在整个做壶过程中,拍身筒、安流、装把、用“明针”等一系列工艺做下来,行云流水,欢畅自如。

一厂老壶最受诋毁的,是所谓“做工太粗”。在我看来做工粗细,无非是工笔的精致工整与写意的自然洒脱之别。拿做壶泰斗时大彬一脉作例。他的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是公认的做活细过时大彬,以至于那时代诸多达官显贵一致认为李、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但徐友泉晚年客观公正地指出:以我的“细”依然不如师傅之“粗”。这是史籍中有记载的。陈寿珍晚年专攻掇球、仿古、有的连把子都有所偏斜,连当代最富盛名的顾景舟都认为其工虽粗,但粗旷仍不失器度恢宏。今日的制壶名家中,已很难找到陈寿珍一类“写意型”高手。我试让中年一代制壶佼佼者试做“粗工”寿珍掇球一类壶,竟一做还是细工,换言之,已不习惯用粗工来制壶了。

我并非否定能工巧匠那巧夺天工的绝技,壶技如大亨,那确实有过人的技法,让人折服。我只是想告诉爱壶者,“一厂”中诸多老艺人是受益于壶艺家们的辅导成长起来的,只有在这些老壶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在做工上的多元状态。这些看似“粗工”的壶远比今日多数借助机械加工的细工壶更是传统意义上的宜兴茗壶。

  • 施密特下课
  • 张艺兴为小猪庆生
  • 母子被推入铁轨
  • 陕西一水坝溃坝
  • 德国绝杀荷兰
  • 本文:紫砂一厂老壶为何名贵?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chaju/zishazhishi/51871.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顾景舟:紫砂艺术的审美观
    下一篇:浅谈宜兴紫砂盆艺的造型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

    Copyright © 2013 CnJi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酒茶网国内专业的酒茶叶知识茶业展会新闻资讯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客服QQ: 3435465768342  沪ICP备19054002号-1 茶叶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