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自北宋出现,发展到明、清时代,由于吸引了无数闻人墨客参与其中,注重艺术欣赏的要求愈加强烈。
字随壶传,艺随字贵,紫砂壶艺博大的文化承载力和广泛的美学包容性,从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清以来,随着紫砂壶一的兴盛,许多文人雅士也投入紫砂壶艺创作,有的设计了新类别的壶式,有点则以壶为载体,在壶上镶书刻画、山水、花鸟、诗文题咏、秦漌瓦当及彝鼎铭文等,陶刻装饰融汇书法、绘画、历史、文学、金石诸多方面知识,便壶艺装饰的文化内涵增加了艺术品味。
吴永明 原矿紫泥《楚韵》
壶艺家与文人雅士结缘,新品不断涌现。剧史料记载,中国紫砂壶史上有时大彬与数东名士、徐友泉与宜兴吴氏等合作的佳话,特别是清初陈鸣远,与文人雅交友甚广,他和同乡汪氏、海鹽张氏,海宁陈氏等均交往甚密,尤其是海宁的杨中允。在明清时代,赵宦光,董其昌。蒋之魁,汪文柏。郑板桥、徐渭、翟应绍、吴大征、吴昌硕、任伯年等一大批诗人,书画艺术家,他们与紫砂名人工巧匠合作,在紫砂壶上题诗,书法,绘画,创作了被后人称为“名工名士”的佳作。在紫砂史上尤其值得一画的是清代著名的“西冷八大家”之一、金石家、书画家、书画家陈鸿寿与紫砂民家杨彭年的结交。连同陈曼生幕友江德香、郭频咖、高爽泉、査梅史等也参与其中,创作了统称为“曼生十八式”的经典之作。
紫砂壶艺中融入文化元素和美学理念,成为这一时期紫砂壶艺术创作兴盛的一种打上时代烙印、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现象。
本文:紫砂史上艺人与文人合体现的文化现象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chaju/zishazhishi/55657.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紫砂文化,艺术生活
下一篇:论紫砂文化——吴亚维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