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工艺陶有着千姿百态的造型,丰富多彩的泥色,除在造型上以线型为主体装饰外,有色泥彩绘、彩釉、塑器上浮雕装饰等装饰处理手法,而陶刻是紫砂工艺装饰中的一个重要的主体部分。
走进西安碑林或是到过北京“三希堂法帖展览廊”,在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碑刻中,蕴育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无不 为之高超绝世,刀斧神功的雕刻功底所钦拜,用锋利的“刀刃”为我们后代传下了许多宝贵的“书法”资料和“金石”资料,提供了不少优秀的雕刻范本,正是由于 这些丰富的石刻艺术资料,才为我们领略了“晋唐风格”。
张彩英 原矿紫泥《国色天香》
紫砂雕刻,同样是用一把“刻刀”来表现装饰形象的。据记载,元末明初的砂器产品上就有 铭刻;蔡司沾《丛园霁话》里有记载:“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 ”(俗称壶为罐,孙高士即孙道明,号清隐,元末人,曾以某居篇“且吃茶处”),到明代万历年间(1573一1620),陶刻只是作为底款形式在茶壶底部镌 刻的,有的是工整的楷书名款,或加制作年代,再者就是一行诗句加制作者名款,如时大彬的“一杯清茗,可清诗脾,大彬”。发展到清代,由于文人雅士云集,紫 砂茗壶的影响逐渐扩大,书画金石家聚集在一起吟诗作对,赏月品茗,也开始产生壶上书画题诗的雅兴,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大家书画铭刻的, 都有传器。这样,紫砂雕刻装饰逐步形成了,紫砂陶刻装饰不论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技法上都比较广泛,主要有真、草、款、篆、魏、秦砖汉瓦、古金石索、钟鼎铭文 等,或花卉、山水、人物等国画白描和大刀阔斧、顿挫舒展的现代书法和写意画,熔文章、书法、绘画、篆刻诸艺术于一体的“刀”的艺术,简括说来,每刻一笔施 以两刀,把中间剩余的部用刀口括平,使其凹面平光,这就是所谓“双入正刀法”,用刻刀法吸取古代石刻中“底”的处理可以表现各种不同书体(平底、圆底、升 罗底、三角底、沙地底等)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各种书体的韵味和风貌,用斜刀刻法,能刻出挺秀的效果;在陶坯上直接下刀,不先作画,这就是所谓“单刀侧刀 法”,俗称“空刀法”,以刀代笔,不加工着色的清刻要求用刀清脱,轻重顿挫有致,刀法掌握要得体,总的说来,雕刻是通过“刀”来表现形象的,则应该充分发 挥刻刀的作用,应该讲究用刀的”书卷气”和“金石味”。
在陶刻的历史中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一1850)杨彭年制 作陈曼生铭刻的“曼生壶”,这一时期以陈曼生为主至道光末雕刻的特征是:(1)题铭与造壶的陶者各有署款,题铭以刀刻,陶者以印款。(2)壶铭在此期讲究 切壶形、切题,所谓切壶形就是壶是什么样,在题铭时即一语道出,如陈曼生之笠形壶,题铭即切曰:“笠阴,喝茶,去渴竭,是二是一我佛无说。”(“宜兴陶器 圆谱”)陈曼生在雕刻风格上,由于篆刻、书法、绘画、诗文一一俱精,所以在他的刀下“篆、隶、楷、行”都显示出浑厚、雄健、刚劲的“古石刻味”,传世之作 有:“曼生提梁壶”(隶书: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曼生石铫提梁壶”(行书:提壶相呼,松风竹炉)等,在这段时期的雕刻名手还有江听香、郭麟 (频伽)、瞿应绍(子冶)等。
近年来,书画界和紫砂壶仍然有着不解之缘,在风格的追求上,各具面貌,或飘逸潇丽,或顿挫有致,书味浓郁,用刀 的变化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出了个人的风格,章法的布白上亦是千变万化,或通卷,或分主次面,或身通盖,面貌各一,其著名书画家有:唐云、启功、陈大 羽、程十发、陆俨少、冯其庸、韩美林诸大家,尤其是名书画家范曾以古典题材,古典人物的线描装饰,银钩铁划,又给紫砂陶刻装饰增添了新的题材,新的艺术领 域。
张彩英 原矿紫泥《紫碧壶》
用陶刻的手法在壶上装饰,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根据各种不同的造型,各种不同的装饰部位操作,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同时要掌握切实的基本功,真正达到“壶随字意,字以壶传”。
紫砂工艺,除“壶”以外,品种范围很广,有盆、瓶、鼎、日用紫砂器等,雕刻亦可在其他陈设品发挥它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紫砂陶挂盘、挂壁、陈设雕刻小摆件的诞生,将会开辟紫砂陶刻的新领地,为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补充艺术生活空间将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本文:浅谈宜兴紫砂壶陶刻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chaju/zishazhishi/61543.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