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写茶的文章

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静”

发布时间:2019-06-21 08:26:26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戴的《赏茶》诗: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卧听黄蜂报晚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 高品质 清承堂雨前龙井茶2019新茶
  • 施密特下课
  • 张艺兴为小猪庆生
  • 母子被推入铁轨
  • 陕西一水坝溃坝
  • 本文: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静”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chawen/245286.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诗味共茶清 略谈《赵朴初咏茶诗集》
    下一篇:盛唐诗人 杜甫茶诗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

    Copyright © 2013 CnJi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酒茶网国内专业的酒茶叶知识茶业展会新闻资讯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客服QQ: 3435465768342  沪ICP备19054002号-1 茶叶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