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写茶的文章

情趣盎然琴鱼茶记

发布时间:2014-03-01 18:54:39

     
    “茶叶片片源茶树,都道此则千年铸,谁料皖有琴鱼做,初见结舌又瞠目。”这是在安徽泾县乍见初品琴鱼茶时我的感慨。

记得最初那一刻,只觉这茶十分芳香扑鼻,甘甜香郁,并没感到与别的茶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后来不经意看杯中之茶时,才大吃一惊:这哪里是茶,分明是一条条小鱼啊。瞧,它微启宽唇,龙眼眨动,摇头摆尾,栩栩如生。这才知道茶还有鱼做的,鱼也能做茶。

见我如此惊奇,好友几分得意又几分自豪地向我讲起琴鱼茶的故事来。泾县古镇有一座琴溪桥,桥下有一条不平常的溪流,做茶的琴鱼就生长在这里。相传历史上的赵国名人琴高曾在这小溪河畔的狮子山炼过丹,琴高每天都把丹渣倒入溪流中。不知丹渣是吸了天地之灵气,还是纳了日月之精华,几日过后,竟幻化成一条条小鱼。午夜子时,小鱼游动的淙淙溪流中,还不时溢出阵阵的琴声,悠扬悦耳,迷魂醉心。正因为这个缘故,后世便把山下炼丹的石台唤做“琴鱼台”,把小溪称为“琴海”,溪中的小鱼就自然而然地变成“琴鱼”了。

每逢清明前后,琴鱼便开始生儿育女。这个时候,恰恰也是捕捞的好季节。如果这时不抓紧捕捞,则须等到第二年春草萌绿的日子才有机会。正如该县志所言:“鱼不盈村,龙鳍果腹,三月三日出,余无。”所以,一到这个季节,当地人便拥聚琴溪,熙熙攘攘,挥锨置篓。宋朝大诗人梅尧臣对此做了形象描绘:“小鱼随水至,三月满江船,小妇自捞虏,远人无弃捐。”打捞琴鱼的方法也有“盛”景:首先选择一个河段坝水,然后开渠引流而下,形成落差,再在渠流上端置好竹篓,这时喜逆流而上的琴鱼便蜂拥地投入罗“网”,稀里糊涂地成为“篓中之鱼”了。

唔,这鱼挺有意思。那它怎么做成茶的呢?好友说,很简单,将琴鱼洗净后,浸入煮沸的盐水中,炝熟后,再放置炭火上烘干,这琴鱼茶便做成了。我呷了口茶,哦,竟觉一种从未有过的溢口芳香,绵绵长长。无怪乎,从唐朝开始,这琴鱼茶始终是朝廷贡品。今虽非昔日可比,但它仍是罕见之物,而我竟品到了,真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