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写茶的文章

唐代以前的茶事

发布时间:2014-03-10 21:18:53

    唐代以前人们饮茶叫做「茗饮」,就和煮菜而饮汤一样,是用来解渴或用来佐餐的。这种说法可由北魏人杨衔之所着洛阳伽蓝记中的描写窥得。书中记载说当时喜欢「茗饮」的,主要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则多饮用酪浆,书中尚记载了一则故事:北魏时,南户齐朝的一位官员王肃向北魏称降,刚来时,不习惯北方吃羊肉、酪浆的饮食,便常以鲫鱼羹为饭,渴则饮茗汁,一饮便是一斗,北魏首都洛阳的人均称王肃为「漏厄」,就是永远装不满的容器。几年后,北魏高祖皇帝设宴,宴席上王肃食羊肉,酪浆甚多,高祖便问王肃:「你觉得羊肉比起鲫鱼羹来如何?」王肃回答道:「莒附庸小国,鱼虽不能和羊肉比美,但正是表兰秋菊各有好处。只是茗叶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给酪浆作奴仆了。」这个典故一传开,因此茗汁方有「酪奴」的别名。这段记载说明了,茗饮是南人时尚,上至贵族朝士,下至平民均有好者,甚至是日常生活之必须品,而北人则歧视茗饮。其次当时的饮茶属牛饮,甚至有人饮至一斛二升,这与后来细酌慢品的饮茶大异其趣。
而更早一些,三国时代亦有茶的记载,根据三国志、韦曜传中说,吴国皇帝孙皓率群臣饮酒,规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韦曜酒力不胜,只能喝二升,孙皓便常密赐茶以代酒。由此可知三国时代,当时上层社会饮茶风气甚盛,同时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了。

根据唐代以前史料记载,中国饮茶系始于四川,然后由西向东,由南而北。到了六朝,则全国各阶层都有饮茶的记录。同时这个阶段已渐有以茶代酒的倾向,而受酒的影响,仍以豪饮为多。在中国茶艺史上,唐代以前的茶可称系中国茶艺的萌芽期。
 
                                                          (资料提供:坪林茶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