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荣
尽管我国茶业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产业。但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质量问题堪忧。
当前,我国茶叶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在卫生指标超标。如前所述,国家现行的GB9679茶叶卫生质量标准已落后于茶叶生产发展,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则差距更大。此外,我国茶叶还普遍存在着外观品质差、质量等级混淆、质价不等等质量问题。
2、品牌意识薄弱。
品牌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体系,品牌是消费者的信心所在。长期以来,我国茶叶销售强调的是茶叶的产地和品名,而不注重代表服务和信誉的品牌,品牌意识淡薄,造成我国的茶产品仅有品名而无品牌,使名优茶的质量难以保证,严重损害了名优茶的声誉,削弱了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如西湖龙井,在消费者心中都知道这是一个品名或地名,而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是一个商标品牌,导致一地或多地都冒出西湖龙井,让人真假难辩。
3、科技含量偏低。
目前我国茶业的生产方式、加工技术、经营方式都比较落后。饮用方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明清以来形成的传统模式,特别是生产仍处于小农经济阶段,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科技未能成为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动力。与美国茶叶科研力量的80%用在了茶叶的产前和产后形成鲜明比照的是我国茶叶科研力量只有10%用在产品的产前研制和产后服务,这种漠视市场的做法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使得我国茶业的生产和市场严重脱节,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效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4、行业管理乏力。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茶业的管理体制是农业部管生产,供销总社管内销,外经贸部管外销。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形成谁都管,却谁也管不了、管不好的局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茶叶市场逐渐开放,一夜之间,形成国营、集体、私营和个体千军万马争闯茶市的局面,看起来茶叶市场热闹繁荣了许多,但由于缺乏对整个茶叶行业的统一调控和管理,又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一是由于管理乏力,我国茶叶市场发育很不成熟,没能象有些行业那样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茶市流通处于无规则、无秩序的混乱状态,各类茶商为了各自利益,争抢茶市、压价竞销、倾轧;一些不法茶商则趁机混水摸鱼,虚报等级,以次充优,造成假冒伪劣茶叶充斥市场。同时,各地为了本地区的利益,纷纷建立起了地区性和分散性的批发市场,出现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茶叶的正常流通。二是由于管理乏力,茶叶行业分散生产、分散经营,多头运作,不能统一品牌,统一精制,统一贸易和统一进入市场,相反互相扼制,低价竞销,这一切导致我国茶叶生产成本提高,价格降低,生产萎缩,假冒伪劣四处泛滥,严重损害了中国茶业的形象,阻碍了中国茶业的健康发展。虽然成立于1992年的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保障茶产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产茶大国而言,行业管理的力度仍然显得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