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写茶的文章

“茶桌仔”与“讲古

发布时间:2014-04-17 21:43:09

    厦门兴办经济特区后,茶馆行业遍地开发,大街小巷皆可闻到茶香,许多星级宾馆相继推出早茶、午茶、晚茶等服务项目,为洽谈商贸、亲朋团聚提供雅座,历史上跑街(推销员和业务员、采购员)的信息茶座又回来了。
    厦门是中国第一输出茶口岸,古人就爱喝茶,称茶叶为茶米。意谓在生活中,茶和米是同样重要的。厦门岛上虽不产茶, 解放前在水仙路等一带,却有40多家茶庄和茶行,各货店和小摊贩也都有兼营茶叶,这在全国是少见的。目前,凡是食杂店、 连锁商场都经营茶叶,茶香仍然飘香于大街小巷。这一现象,既说 明了茶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也道出了厦门是海路出口茶叶的 第一输出口岸。历史上,茶庄以廿四崎顶杨文圃茶店最负盛名, 曾扬名海内外。
    过去,厦门的茶桌仔与讲古场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茶桌仔即指饮茶摊,或指茶馆中的茶桌仔。说书,闽南和厦门方言叫做讲古,说书的地方,叫讲古场,说书艺人,称为讲古仙。清道光《厦门志》说:讲古--有说平话者,绿阴树下,古佛寺前,称说汉唐以来遗事,众人环听,敛钱为馈……
    厦门的讲古,形式不同于北方的评弹,也不像扬州、苏州、福州的评书。讲古仙没有借助任何道具,只手里拿一本书,有的还拿把折扇或蒲扇;但是少不了茶桌仔,放着茶具,泡壶茶,讲渴时泯口茶。经验丰富?quot;讲古仙,什么都不带,单凭口若悬河的生动语汇,滔滔不绝。富有表情的面部,和形象的动作,绘影绘色地讲古,引人入胜。
    抗战前,厦门的讲古场分布在磁街、海后路、洪本部、大王(厦禾路)、豆仔尾(禾祥街)、美仁宫和厦门港的鱼行口、海福宫等处。抗战胜利后,大王、二王(开元路)、大井脚、关仔内(大同路)、 第五、第八码头、溪岸、关刀河和鼓浪屿市场等处,都有讲古场。
    厦门的茶馆,直到解放初期的50年代还到处可见。较有名的茶馆,分布在局口街、开明戏院后、二舍庙、养真宫、曾姑娘巷、鹭江道一带,或说书,或南音演唱,或木偶演出,文化气息盎然。当时进出茶馆、上下茶桌仔者,多数是劳动人民或底层市民。文革风 云突变,几乎涤尽厦门的茶馆茶桌仔。如今,茶桌仔又回来了, 日本的茶道,台湾的茶艺,也加盟茶这个产业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