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毛瓣金花茶
【拉丁科名】Theaceae
【中文科别】Theaceae山茶科
毛瓣金花茶【濒危类别】稀有【保护级别】2级
【种质原产地】亚洲—中国—广西
【种质来源地】亚洲—中国—广西
【种质保存地】广西
【现状】分布区狭窄,加之挖苗伐薪,果实常遭鼠兽危害,生境破坏严重,巨群大大减少
【分布省县】广西隆安,大新拉丁名CamelliapubipetalaY.WanetS.Z.Huang
【现状稀有种】由于分布区狭窄,采伐薪炭林木,破坏植被生境,挖取野生苗木等,使本来不多的树木不断减少,果实又受鼠兽为害,致使这些种类的生存受到威胁。
【种质特征】表型特征:树冠形状—伞型;树干通直度—一般;分枝角—中(60°±15°);结实性—结实中。
【种质用途】园林景观—观花
【海拔下限】(米)190
【海拔上限】(米)23
【生态特征】生于石灰岩山地
【群落特征】常绿阔叶林内常绿乔木或小乔木
【花期】11-16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7米;嫩枝密被粗毛。本品种与其他金茶花物种主要区别在于枝、叶、苞片、萼片、花瓣、花丝、花柱集资房等均被柔毛;花瓣为金黄色,花瓣9-13片,花茎5-6cm,很有观赏价值。
花单生,稀2朵聚生,顶生或腋生,无梗或近无梗,开放时直径4-6.5厘米;苞片和萼片12—14,边缘具缘毛;花瓣淡黄色,9-13,长3.2-4.5厘米,基部稍连生;雄蕊220—420,5-6轮,长1.5—2.5厘米,外轮的基部连生达1.4厘米,与花瓣连生成长1厘米的管,内轮的离生;子房近球形,3-4室,花柱上端3-4裂;蒴果扁球形或扁三角状球形,直径3—3.5厘米,果皮薄,厚1--2毫米;种子近球形或有角棱,直径1-1.4厘米,黑褐色。
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花期11月至翌年4月。
为阴性中,在上层乔木的荫蔽下才能政党生长发育,并进行天然更新,因此常随森林环境的破坏而消亡。喜生于富含腐殖质的赤红壤。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散生于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为小乔木层的罕见各,上层乔木有红锥CastanopsishystrixA.DC.、壳菜果MytilarialaosensisLec.、山杜英ElaeocarpussylvestrisPoir.、黑咀蒲桃SyzygiumcuminiSkeels和厚壳桂CryptocaryachinensisHemsl.等。花期4-5月,果实10-11月成熟。
广东阳春八甲、河尾山及三叉河一带和信宜悬县龙观木坪,亦见于广西桂平太平山,零星分布于海拔600米以下的阔叶林中。
稀有种,属国家二极保护植物。
金花茶对于调节人体血脂、血糖、胆固醇,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明显的效果,可改善因高血压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及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增强肝肾脏活力、防止血动脉硬化,防癌抑制肿瘤生长等。经调查,金花茶在民间一直被用于提神醒脑、清肝火、解热毒、养元气。
《广西民族药简编》、《广西中药材标准》、《中国防城金花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广西金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壮药学》、《药用植物辞典》等均有金花茶的药理记载。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在广西首次发现金花茶,因其稀有和名贵的金黄花色被誉为“茶族皇后”和“植物界的大熊猫”,被列为国家8种一级保护植物之一。目前广西防城港市拥有世界95%以上的野生金花茶资源,被誉为“金花茶的故乡”。[1]
本文:毛瓣金花茶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chinatea/16578.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