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茶,即中药茶疗,是将中药粉碎成粗粉或切割制成小段、细丝,用沸水冲泡或加水稍稍煎煮后,像饮茶一样服用,以达到祛邪治病,防病保健目的的养生法。
随着茶疗法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茶剂由最开始的单纯茶叶剂型,逐渐发展为茶叶单用、茶叶与天然药物合用和不含茶叶以药代茶三类剂型。茶叶单用剂型也由最原始的绿茶一种发展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砖茶、沱茶以及现代的冰茶数种。茶叶与天然药物合用始于花茶,如菊花茶、桂花茶、茉莉花茶等,继之就有了人参茶、姜片茶、栀子茶、蛇胆茶、午时茶、芝麻养血茶、连梅止痢茶、慈禧珍珠茶、降脂减肥茶以及酥油茶、果茶等数百种。将茶叶置于杯中,开水一泡,即成茶剂,既制作简单,又服用方便。借用茶剂的优点,将茶叶与天然药物分用即出现了不含茶叶,以药代茶的“药茶”,如独参茶、净菊茶、五花茶、干金茶、苦丁茶、绞股蓝茶、溪黄草茶、万应甘和茶、王老吉凉茶等近千种,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骨伤、五官诸多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茶疗,是中医食疗中的单独分支,是中医与茶文化结合的产物。茶疗的主体—药荼,是组方中含有或不含有茶叶的中草药制备而成的,具有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功能的一种中药制剂。由于药茶具有简便省时、价格便宜、疗效确凿、用药量少、携带方便、服用及时、副作用少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的欢迎。茶疗是中医药和传统茶的结合,既具中药的效果,又兼有品茶的享受性,对于治疗慢性病和亚健康的效果格外好,特别适合工作繁忙的人群。
药茶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历史非常悠久,历代医书中昀有记载,最早记载药茶方剂的是三国时期的张揖所著的《广雅》。
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后历代医药学著作均有茶剂的记载。如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用茶治疗下痢脓血。
茶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本土文化,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如今饮茶已不仪限于中国,茶叶与咖啡、町可并列成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相传茶的发现与使用源于神农氏,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记载。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逐渐认识了茶的多种功效,开始用它来治疗疾病,保健养生。
三国时张揖在《广雅》中记载人们将茶叶制成茶饼,捣成细末,冲人沸水,加入葱、姜、橘等制作成具提神醒酒作用的药茶。
至梁代,名医陶弘景认为茶“(主)好眠”,“苦茶能轻身换骨”,并提出以天冬等药物也可代茶饮用。这一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唐宋时期,茶疗理论基本形成,《唐本草》对茶叶的功效记载已趋完善:“(茶叶)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消宿食”。
唐代《外台秘要》中有“代茶饮方”的记载,应是较早的茶疗方。陆羽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被后人尊为“茶圣“。他在这部书中系统论述了茶的起源、种类、采制技术及烹饮方法等,推动了饮茶知识的传播。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载有“竹茹芦根茶“等10首药茶方。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载有“代茶新饮方”,详细论述了药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给予茶叶很高的评价,认为茶叶“上通天境,下资人伦,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宋代茶疗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各种医药专著收载的茶疗方也比较多,尤其是由朝廷组织有关专家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由官方颁布的带有法典性质的专著中都有专章介绍“药茶”,如《太平圣惠方》九十七卷中载有“药茶诸方”,列有茶疗方10余种。至此,“药茶”一词首次载于医书。
宋代街市有专卖药茶的小贩,烹煮以供客饮,其药性多有驱寒、补气、健身等功效,当时称为“汤药”。今广东一带犹有爱好药茶的习惯。 宋吴自牧《梦梁录.天晓诸人出市》:“有浮甫早卖汤药二陈汤,及调气降气并丸剂安养元气者。” 《水浒传》第二十回:“宋江出得门来......从县前过,见一碗灯明看时,却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王公道:‘押司必然伤酒,且请一盏醒酒二陈汤。’宋江道:‘最好。’就凳上坐了。那老子浓浓的奉一盏二陈汤,递与宋江吃。”
宋代以后,药茶的应用日益增多,元代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记载了各地多种药茶的制作、功效及主治,是记载茶疗法内容较全面的专著之一。
明代朱棣等编的《普济方》设有“食治门·药茶”篇,收载有葱豉茶等茶疗方8首。
李时珍对茶的药用研究极为深入,在《本草纲目》中除了对茶的功能主治有精辟的论述外,还载有治疗“气虚头痛”、“热毒下痢”“解诸中毒”等茶疗方16首。明代制茶工艺不断改进,日益精良,形成了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花茶、白茶、乌龙茶、紧压茶,这种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茶疗法的研究和应用更为普遍。从近代编撰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可知药茶为清代宫廷用药的组成部分,如安神代茶饮、清热代茶饮、利咽代茶饮、平胃代茶饮等颇有效验。
近代以来,药茶的保健养生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降压茶、减肥茶及午时茶的大量涌现,使药茶的种类和作用不断丰富和扩充。
药茶可分为以下3类:
属于中医药“七情合和”中的“单行”,只一味成方,故又称“茶疗单方”。茶的品种很多,有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鸟龙茶,共6种基本类型。此外,还有再加上茶,包括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等)、紧压茶(黑砖、饼茶等)、萃取茶(浓缩茶、速溶茶等)。每种茶都有各白不同的茶疗功效。
属于中医药中配伍其他药物而成的“复方”,故又称“茶疗复方”。配伍拟律主要与“同类相需”和“异娄相使”有关。这一娄的方剂白唐、宋以至元、明医学著作中,屡见不鲜。在许多大型中医学著作中,都列有“药茶”的专篇,如《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等。古方中,以川穹茶调散最负盛名,首载于《和剂局方》,在宋朝已经广为应用。同类方还有菊花茶调散、川穹茶等。住民间经验方中,以午时茶最为重要,首载于清朝名医陈修园所著《经验百病内外方》,近代十分流行。同类方有天中茶、万应甘和茶等。其他单验方如姜茶治痢,乳香茶治心痛,海金沙茶治小便不通,冷白矾浓茶急救食物中毒等。现代研制的茶加药,以针对减肥、降血脂、抗动脉硬化、降血压、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为主,故多与泽泻、荷叶、山樯、何首乌、菊花、桑寄生、决明子、夏枯草等同用。
代茶,实际上组方中并没有茶,只是采用饮茶形式而已,用其他中药“如造茶法”、“一依煎茶”法饮服,故有称之为“非茶之茶”者。其实,代茶疗法古代早已有之,在唐朝名医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已有“代茶”之词。宋代的记载就更多了,如上文已述的《太平圣惠方》。又据宋代文献《梦粱录》的描述,当时在茶馆中兼卖缩脾饮,即以乌梅、砂仁等煎汤代茶,略似今日的酸梅汤。由此可见,代茶虽然无茶叶,但白古以来与茶密切相关。代茶,视所用药物质量而可用开水泡饮(较宜于质地轻松者)或略煎(宜于质地较坚厚者)。
较常用作代茶的中药有菊花、野菊花、密蒙花、银花、金钱草、胖大海、番泻叶、薄荷、佩兰、藿香、茅根、芦根、党参、太子参、西洋参、人参、枸杞子、绿豆、陈皮、蒲公英、细辛、玫瑰花、桔梗、石斛、山萸、红花、益母草、大黄、黄连、垂盆草、淫羊藿、刺五加、侧柏、杜仲、罗布麻、竹叶、薏苡仁、荷叶、莲子心、大青叶、陈皮、戚灵仙、青木香、丹参、车前草、红枣、老姜等。
另有一类代茶,系于民间广泛应用。 l985年吴永宁等以柿科植物叶提取的山西多维茶、桂林天然维C茶及北京柿叶茶进行研究,发现可以用来预防癌症。我国有“南方人参”之称的绞股蓝含有丰富的人参皂甙,可以泡饮代茶,具有补中益气、延年益寿、护肝、抗癌、降血脂等作用。民问用嫩槐叶蒸熟晒干,煎服如饮茶法,有清热止血、益气祛邪、明目等作用。玉米须煎汤代茶,在民间有广泛的流传,具有利尿、利胆、降低血糖等作用。松针含有多种营养素与活性成分,用以代茶可以调整心肌功能、降低血脂、增加人体钙质,并对风湿痛、牙痛有效。桑树的嫩芽经炒制后可以代茶,称为桑芽茶,在蚕桑地区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对于感冒、发热、头痛、咳嗽有良效。桂花可代茶泡饮或加入羹类食品中,具有镇静止痛、通气健胃的作用不但饮汤,而且食豆,有和中健胃的作用。仙茶是福建的茶科植物石笔木,其嫩叶可治感冒、痢疾。老鹰茶是川产的樟科植物,其嫩叶晒干后可以代茶,觯暑止渴有良效。三七花茶,是云南的特产,对高血压、急性咽喉炎、高血脂、冠心病等有良效。最有趣的是锅巴茶,吃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并有补中和胃之效。杭州民间还用盐青豆泡茶,称青豆茶。
1.茶剂是将茶叶和食物、药物混合制作而成的饮料。可以将茶叶等
一同放人杯中,冲入沸水,浸泡20~30分钟后饮用,饮后可再加沸水冲泡,冲泡3次为宜;也可将其置于锅中煎煮,去渣取汁,煎煮2~3次,将药汁合并。如清咽茶、大麦茶等。
2.汤饮将药物或食物用沸水冲泡或煎煮取汁,其中质地轻薄或具挥发成分的原料不宜久煎,适合冲泡或稍煎即可。这类饮料中一般不含茶叶,但也叮代茶饮用。如百合绿豆饮、川贝桑叶饮等。
3.鲜汁将汁液丰富的新鲜蔬菜、蔬果等压榨取汁,可添加适量的水稀释之,也可将几种鲜汁合并或兑入药汁一同饮用。如西瓜番茄汁、甘蔗汁等。
4.露剂将汁液丰富的新鲜的蔬菜、水果或花草等原料放在容器中,经蒸馏加工而成的液体饮料。如金银花露、茉莉花露等。
5.乳剂以乳制品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液体饮料。如芪乳饮、竹沥羊乳饮等。
利用药茶的降脂、降压、健身、解酒、消暑等多种功效,来治疗疾病。利用药茶的多种保健作用,达到调血降脂、消食开胃、延年益寿等功效。
药茶是广东客家地区农村群众常用的一种传统保健饮料。
客家地区地处山区,可以用制药茶的原料很多,抒那些有药用价值的田人园蔬菜,树叶,表草采集起来 洗净晒干,随时泡用。药茶品种繁多,药用功效各异, 在农村家庭较普通饮用的药茶有:消暑去痧的“布惊仁茶”、去积止泄的“萝卜苗茶”,清热开胃的“拔子叶茶”、清炎止痢的“葫芦茶”等等。其中又以紫金县特产“竹壳茶”为最著名,具有清热、去积、消炎、降血脂、减肥等多种功效,远销海内外。
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当家度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话说明茶在中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然而人们只知道饮茶很有乐趣,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益,却不知道饮茶还有学问,如不同季节饮什么茶就大有讲究。祖国医学主张: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
推荐的8种植物药茶
将5种具有利尿、清热、解毒、除脂功效的植物混合,它们分别是加工过的枸骨叶冬青、香芹、茴香、芦笋和野芹菜,每样取30克,加入1升水,沸煮10分钟,再过10分钟即可倒出饮用。每天喝3—4杯这种药茶。
取60克加工过的枸骨叶冬青(它具有良好的利尿、解毒功效)加入1升水,沸煮10分钟,再过20分种后滗出。每日喝2—3杯。此药茶可预先煮好备用,但不要重复加热,以免破坏疗效。这种药茶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没有任何副作用。
荨麻是一种利肝、利胆、利肾的植物,它富含矿物质及维生素C。取它的25克叶子及25克根茎,加入1升水,沸煮2—3分钟,再过20分钟后滗出。每天可多喝几次。
球果紫堇是一种具有利尿、滋补功能的植物,而朝鲜蓟有调节肝功能的奇效,两者结合能促进胆汁分泌,从而有效地去除脂肪。将10克全枝球果紫堇和10克朝鲜蓟叶子混合在一起,加入1升水,沸煮10分钟,再过20分钟后滗出。每天喝2—3杯。
海藻植物因富含碘,而对甲状腺病患者十分有益。可用海藻加水沸煮10分钟,再过10分钟后滗出。每天喝2—3杯。不过,要注意的是,每天最多不要超过4杯,以免效果适得其反。
取一把葡萄树叶、树叶和黑茶标子树叶,加1升水,沸煮5分钟,再过3分钟后滗出。每天喝2—3杯。此茶具有较强的增强体力的功效。
茴香是我们所熟悉的,它味似甘草,具有理气和助消化的功效。因此,饭后喝上一杯茴香茶颇有益处。制作方法十分简便,只要将30克茴香加1升水,沸煮5分钟,再过10分钟后滗出即可。
蜜蜂花属植物,具有很强的提神醒脑作用,而黑茶标子富含天然维生素C,将这两种植物混合制成药茶,具有抗疲劳的效果。
万年甘茶疗温和持久,能激活沉睡的机体,令健康从“内”开始!古老的中医,很早就有“茶为万病之药”之说。万年甘茶疗除了具备茶的一般健康功能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药养功效。有针对性选用各种茶材,能起到很好的调理治疗的效果。
万年甘茶疗具备其他药物的功效,但异于药物,特别在改善体质,治疗小病,慢性病,预防重大疾病方面有它的优势。
用万年甘萃取配制而成的药茶,取代日常茶饮,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万年甘茶疗也是源自中医理论的,它的保健机理同其他中药类似,通过药性与病性相互对抗,药性对机体正气的协调补充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药茶毕竟是一种中药剂型,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药茶与其所含中药成份的禁忌。
(一)根据病情和体质及自身耐受情况合理选用药茶,适当掌握其用量,不宜过少,亦不可超量饮用。
(二)饮用以趁热为宜,一般不隔夜再用。现制现服为佳,禁忌煎汤后隔数日饮服。
(三)服用发汗解表类的药茶,宜温饮顿服,不拘时候,病除即止。发汁以微微汗出为度,不可大汁淋漓,以免虚脱。补益药茶宜在饭前服,使之充分吸收;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茶,宜在饭后服,以减轻对胃肠的刺激;安神类药茶,宜晚上临睡前服;咽喉疾患所用的清咽茶等,则宜冲泡后慢慢湿润于咽部再缓缓饮服;治疗泌尿系感染的药茶,则要持续多次频服,以保持泌尿道中的药物浓度,同时稀释尿液,清洁尿路,有利于湿浊废物迅速排出;防疫药茶,宜掌握流行性季节选用;老年保健药茶和治疗慢性病的药茶,应做到经常化和持久化。
(四)若需制作茶块(茶饼),应趁热做,以防温度过低使粘性减弱,不易成型。并应尽量缩短制作时间,防止放置过久而腐败变质,夏季更应注意。
(五)由于药茶所用的容器体积很小,溶媒及药量少,所以不宜使用药质蓬松、剂量大的药物制剂。此外,也不宜使用有毒性的药物及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物。
本文:药茶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chinatea/16672.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