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业技术

白毛尖的炒制工艺

发布时间:2015-09-10 17:46:43

茶叶的深加工的含意 茶叶的深加工是指用茶的鲜叶、成品茶叶为原料,或是用茶叶、茶厂的废次品、下脚料为原料,利用相应的加工技术和手段生产出含茶的制品。含茶制品可能是以茶为主体的,也可能是以其他物质为主体的。

以下文章由九茗茶网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

:都匀毛尖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 是黔南三大名茶之一。据1925年《都匀县志稿》载: “茶,四乡多产之,产水菁者尤佳,以有密林防护也。 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曾得优奖。输销边粤各县,远 近争购,惜产少耳。自治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 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可见,史籍对毛 尖茶的产地、采摘时间、产品品质以及产销情况均作 了简明的记述。

历史上毛尖茶的工艺几乎失传,1973年都匀茶 场通过调查研究,试制成功新的毛尖茶,使这一古茶 重放光彩。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会上,以优美的 品质跨进了全国名茶的行列。产品除销往北京、贵阳 等大城市外,还远销日本和港、澳等地,深受消费者 的赞赏。

毛尖茶产于贵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 匀县,以主产区团山乡茶农村的哨脚、哨上、黄河、黑 沟、钱家坡所产品质最佳。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映谷溪间,林木苍郁,云雾笼罩,气候温和,平均气温 15.5℃,年有效积温4915℃,冬天不严寒,夏季无酷 暑,年降水量1404毫米,尤其是春夏之交,细雨蒙 蒙,极利茶芽萌发。

毛尖茶选用当地的苔茶良种,具有发芽早、芽叶 肥壮、茸毛多、持嫩性强的特性,内含成份丰富。优良 的芽梢,为形成毛尖茶的品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与《都匀县志稿》所述“自 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 者曰毛尖茶”是相吻合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 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 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

采回的芽叶必须经过精心拣剔,剔除不符要求的鱼叶、叶片及杂质等物。摊放1--2小时,表面水蒸 发干净即可炒制。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搓团提毫、 干燥四道工序。

毛尖茶炒制,全凭一双技巧熟练的手在锅内炒 制,一气呵成。

杀青:锅温120--140℃,投叶量500―700克, 以抖为主,抖闷结合,采用双手翻炒的手势。做到抖 得散,翻得匀,杀得透。当叶质转软,清香透露,降低 锅温进入揉捻工序。

揉捻:揉时长、用力重,是毛尖茶揉捻的特点,是 形成毛尖茶味浓的因素之一。锅温保持70℃左右, 用单把揉的手法,将茶叶左右推揉成条,重力推揉, 达到细胞破碎充分的目的,当达五成干时即转入搓 团提毫工序。

搓团提毫:锅温50--60℃,将茶叶握在掌中合 掌旋搓,搓成茶团,抖散炒于,反复数次至七成干度, 改用双手捧茶,压搓茶条,边搓边炒,搓炒结合,搓至 白毫竖起,茶叶约八成至九成干时,降低锅温(50℃ 以下),将茶叶薄摊锅中炒至足干。 炒干时作轻巧翻 炒动作,使茶叶里外干度一致,增进香气。

“三绿透三黄”是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 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具体特点是: 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 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真是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恰似神仙!

  • 施密特下课
  • 张艺兴为小猪庆生
  • 母子被推入铁轨
  • 陕西一水坝溃坝
  • 德国绝杀荷兰
  • 本文:白毛尖的炒制工艺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jishu/115470.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高桥银峰茶-特种炒青绿茶
    下一篇:云雾茶炒制工艺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

    Copyright © 2013 CnJi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酒茶网国内专业的酒茶叶知识茶业展会新闻资讯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客服QQ: 3435465768342  沪ICP备19054002号-1 茶叶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