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贵茶叶

大红袍

发布时间:2013-08-27 14:05:15

名称来历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所藏大红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红锦堂茶业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

茶叶简介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美景甲东南”名山的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其创制年代,据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清上明制茶法》载: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已栽制茶叶,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武夷岩茶驰名中外,与优异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武夷山位于北纬27°35′-27°43′,东经117°55′-118°01′。方圆120华里,平均海拔650余米。四周皆溪壑,与外山不相连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组成,自成一体。岩峰耸立,秀拔奇伟,群峰连绵,翘首向东,势如万马奔腾,堪为奇观。澄碧清澈的九曲溪,萦绕其间,折为九曲十八湾。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两岸,群峰倒影,尽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实为"碧水丹山"人间仙境。前人题"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连逶迤,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轮廓。名山胜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灵气。

品质特征

禅茶一味

当代书法家张燕生先生曾为武夷山大红袍吟赋题写:“绿叶镶边兮红袍罩身,善缘接善兮一泡心宁”,这应该是对大红袍“禅茶一味”的品质特征的精炼概括。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 、甘、清、香的特点。

品鉴

品鉴要从几个方面来观察: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冲泡次数和叶底等多个方面。其中以香气和滋味这两方面为重点。

      香气:香气清爽,吸入后,深呼一口气从鼻中出,若能闻到幽幽香气的,其香品为上。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为上。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滋味:入口甘爽滑顺者美,苦、涩、麻、酸者劣。茶水无质感,淡薄者为下品。苦涩味的轻重往往决定岩茶品质高低。冲泡次数,通常为八泡左右,超过八泡以上者更优。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的说法。

外形:干茶的外形色泽也可以作为品质鉴别的参考。通常要求外形匀整,条索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油润带宝色。陈茶则色泽灰褐。条形不完整货碎茶多的就差了。另外,茶叶的叶底也可以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应软亮匀齐,叶底红边明显。

       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黏,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初学者不易把握这一岩韵的特点)。

独特色泽

色泽高贵,色调丰富,有的三节色、蛤蟆背和三红七青等色。

“三节色”:专指干茶特点。具体的是干茶的头部呈乌褐色,尾部呈浅红色等三种色彩。可以说“三节色”是武夷岩茶的典型特征。

“蛤蟆背”:是体现茶叶传统焙火火攻的特征之一。一般有蛤蟆背的岩茶,是传统型的岩茶,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焙火后,局部受热膨胀,在茶叶表面鼓起了小泡点。干茶较难发现,一般炒年糕叶底上比较容易观察到。

“三红七青”是指茶的发酵度。在观察岩茶的叶底时,可以发现叶片周边是红色的,中间是青色的,三分红边七分青叶,亦称“绿叶红镶边”。

茶区环境

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18.5度之间;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大红袍茶区环境(9张)左右。正如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诗》云:"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岩茶独特的韵味。

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砂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组成。《茶经》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茶园土壤系烂石或砾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气宜茶“。

适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优良内质。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它奉献给人们以独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属自叹不如。

武夷岩茶可分为岩茶与洲茶。在山者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为洲茶,次之。从品种上分,它包括吕仙茶、洞宾茶、水仙、大红袍、武夷奇种、肉桂、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武夷岩茶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锯概括得最为简练,即“甘、清、香”字(见《归田琐记》)。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这种茶最适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质独特,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还曾有“病之药”誉。

功效作用

大红袍的功效1:

大红袍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树,被誉为“茶中之王”,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茶树两旁岩壁直立,日照短,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上平时茶农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调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 ,因而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特殊的药效。

大红袍的功效2:

明目益思,轻身(减肥)耐老(延缓衰老),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辐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等等。

大红袍的作用:

1、兴奋作用:茶叶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2、利尿作用: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红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急哈哈黄疸型肝炎。

3、强心解痉作用: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

4、抑制动脉硬化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6、减肥作用: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

7、防龋齿作用: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

8、抑制癌细胞作用:据报道,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作用较强的有牡荆碱、桑色素和儿茶素。

9、有助于降脂助消化。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谓“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这里。

10、有助于护齿明目。茶叶中含氟量较高,这对预防龋齿,护齿、坚齿,都是有益的。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降低眼睛晶体混浊度,经常饮茶,对减少眼疾、护眼明目均有积极的作用。

史料记载

(1)梁代陶弘景《杂录》称:“苦茶轻身换骨”。《唐木章》说:“茗,苦茶,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一主瘘疮,利小便,去痰,解渴,令人少睡。”

(2)陈藏器在《本章拾遗》中说:“贵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资人论,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3)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写道大红袍的功效与作用:“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又指出茶有“解毒、治病、醒酒、兴奋、解渴等功效”。

(4)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关于大红袍的功效与作用:“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以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岂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3]

商业价值

1、高端茶:历史上武夷茶就是历代帝王的贡茶。连续多年获全国乌龙茶类金奖、获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国务院、文化部正式下文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制作工艺名列其中。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手工技艺中唯一制茶工艺,大红袍更是茶中之王,被誉为“国之瑰宝”。

2、生态茶:武夷山的土壤、气候、湿度等自然条件优越,形成独特的气候,再加上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使得生长的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品质超群、独具特色、香气馥郁、回味甘爽、“岩韵”明显。茶园均按国家绿色有机标准管理。

3、品牌茶:大红袍的品牌地位是由历史积累,文化底蕴、绝佳的品质等因素决定,加上多年来武夷山旅游线路的推出,来武夷山旅游的人,大部分看过九龙窠的大红袍,听说过大红袍神奇的传说,大红袍的名气随之名播四海。

4、健康茶:武夷岩茶自古就作为一咱养生、保健的最佳饮料。传说中神农曾以它解72毒,更因治好县令、赶考书生皇后等疑难杂症而得名。现经科学研究测定,武夷岩茶富含钾、锌、硒等微量元素,可分离出草酸、单宁酸和懈皮黄等混合物,对人体益处极大。

5、名贵茶:在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文化节暨“大红袍”极品拍卖会上,20克“大红袍”茶叶拍出20.8万元的惊人天价。

价格争议

2009年至2010年初,大红袍茶叶遭游资炒作,价格暴涨,每斤达到最高10万。大红袍自身的神秘玄妙,加上不菲的价格,让人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随着市场的逐步调整,以及大红袍独有的地域限制保护,大红袍价格终于回归正常。市场的逐步稳定和健康化的同时,不少茶企也随之发展。

发展历史

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62年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武夷山九龙窠剪了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繁育作为引种种在品种园内。

1964年春,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员谢庆梓等人到武夷山剪取九龙窠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扦插繁育。

1992年夏秋之交,又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名丛观察园中剪取很多武夷名丛,单丛等夏梢带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红袍,标明来自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编号***号85年11月17日种。

从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叶研究所连续开展对武夷名丛进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但并未引起重视。

1985年11月,值参加省茶叶研究所四十周年庆之际,五株大红袍“秘密”的引回(领导不知情),种在御茶园名丛观察园中。 1994年,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大红袍岩茶无性繁殖及加工技术研究》获福建升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通过。

1996年,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开辟了九龙窠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

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

2004年,武夷山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启用“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通知》。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开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大红袍绝品作为首份现代茶样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2008年,由张艺谋策划的大型茶旅互动项目《印象·大红袍》启动建设。

2010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印象大红袍”专属茶品牌。这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的“印象铁三角”合作执导的中国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的第一个衍生茶类品牌,揭开中国茶叶品牌突围序幕。

“民生银行杯”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茶叶评比大赛于6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行。本次大赛共收到有效参评茶样136个,涵盖绿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红茶、花茶等七个大类。茶叶评比大赛评审委员会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福建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茶行业相关机构权威专家组成,大红袍获得金奖。

大红袍种植

7cm,长者可达11一11cm;宽一般3cm左右,宽者可达4—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叶尚浅尚明27—28对,叶脉7——9对,花型尚大,直径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二倍体,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开采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缓冬年份)。2005年中开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区5月18日后(2004年5月11日开采)。从采制时间上看,据林馥泉1941年当时记载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时间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叶研究所按小开面采摘的时间是5月11日,中开面为5 月16日,高山茶区为5月18日,现在的大红袍和60多年前的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日期基本一致。初制工艺方面,宜中开面3—4叶,萎凋适度,以顶二叶失去光泽为准,摇青为三红七绿为界,过轻过重均不宜,香气显,红边适中即可杀青,烘焙足火均应保持原味为准,在2005年春茶各品种品质对比中,大红袍多有桂花香或粽叶香,种质特征发挥明显。这与1941年林馥香所描述的大红袍九汇尚有桂花香相似……大红袍是用无性繁育的,福建省许多无性系茶树品种一样,亲本的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目前武夷山茶区所种植的大红袍,据陈德华所了解,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市茶叶研究所引种的,从未听说有变异或其他反常现象,而且发展纯种大红袍的时间并不长,又不是用种子播种繁育,根本不存在变异和代数之分,若说大红袍有一代、二代之分,按此观点推理,那么肉桂、水仙、铁观音品种现在是第几代?真不知这种“学术”观点有何根据?如此弄不清事实,则混淆视听,损害大红袍的声誉,损害茶农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市场上流传的大红袍的一代、二代或是三代、四代之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大红袍是武夷名丛中极具特征的一个品种,陈德华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只要选择土质好的茶地,在武夷山茶区种植不存在风险。但要进一步对这一品质进行研究,希望有关专家加大科研力度,摸清大红袍特征,完善改进初制工艺,最佳地发挥大红袍的品质特征,循序渐进推广之。在目前提倡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和良种多样化的情况下,不能因为大红袍品质特殊、名声大而大面积盲目推广,大红袍不能取代其他茶树品种的特色,必须和其他良种合理搭配,以保证能最佳地发挥大红袍的品质特征,保护武夷山大红袍的声誉,使其健康成长。

挑选标准

GB/T18745-2006 大红袍标准项目

级别:特级、一级、二级

外形:1.条索2.紧结、壮实、稍扭曲3.紧结、壮实4.紧结、较壮实

色泽:1.带宝色或油润2.稍带宝色或油润3.油润、红点明显

整碎:1.匀整2.较匀整

净度:洁净

内质

香气:1.锐、浓长或幽、清远2.浓长或幽、清远3.幽长

滋味

1.岩韵明显、醇厚、固味甘爽、杯底有香气

2.岩韵显、醇厚、回甘快、杯底有余香

3.岩韵显、醇厚、回甘快、杯底有余香

     汤色:

1.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

2.较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

3.金黄清澈、明亮

     叶底

1.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2.较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3.较软亮、较匀齐、红边较显

除了等级,根据茶青产地不同,还分为:正岩,即茶青采自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品质最好;半岩,即采自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周边;洲茶,即采自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附近的乡、镇。

制茶工艺

采摘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初制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萎凋: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其标准为新梢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失水率约为10%-15%。此过程对大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萎凋时,将鲜叶置于谷席、布垫等萎凋器上,摊叶厚度1-2kg/m2。阳光强烈时要二晒二凉,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青气不显,清香外溢,叶质柔软,手持茶梢基部,顶叶能自然下垂为度。

做青: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 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摇后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摇青次数和时间,视青叶的变化(香型与叶色)而定,俗称“看青做青”。在后半阶段,必要时辅以“做手”,弥补摇青不足。“做手”乃甩双手左右将叶互碰,反复数次,但不可使劲用力,动作力求自然。一般摇青规律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多摇少做。优质原料,则只摇不做。

判断做青适度与否,通常于亮处透视第二片叶,以叶面呈亮黄色,叶缘呈焦枯色,近叶缘之叶内呈淡黄色,靠近主脉及叶柄处呈淡黄绿色,俗称“三节叶”为做青叶的理想状态。前期较嫩原料,叶片由于失水不平衡而收缩面叶下凹的“汤匙形”,以手触之,柔软如棉;后期原料硬化则有刺手感。嗅之,青草气逐渐为花果香所替代,清香向熟香转化,即谓之兰花香,具有幽而清,浓而不浊、香甜扑鼻之感。做青在岩茶制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费时最长,一般需要8~12h。若操之过急,苦水未清,则会给茶汤滋味带来不良影响。

杀青: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其杀青标准: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使毛茶茶汤出现混浊和焦粒,即俗称“拉锅”。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

揉捻: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揉捻时应做到: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以便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1-2次,即采用轻-重-轻,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初揉后即可投入锅中复炒,使茶条回软利于复揉,又补充杀青之不足。并使已外滥的茶汁中之糖类、酶类等直接与高温锅接触,起轻度焦化而形成岩茶的韵昧,时间虽仅30s,却对品质起很大作用。复揉除使条形紧结外,还能提高茶汤浓度。复揉手法与初揉相同,揉20余下即可进行“走水焙”。

走水焙:岩茶“走水焙”在一个密闭的焙间中用培笼进行。在各个不同温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使复揉叶经历高、低、高不同温度的烘焙,达六七成干下焙。整个过程10多分钟。速度快、工作紧张,故又称“抡水焙”。

簸扇、凉索与拣剐: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摊凉5-6h,以增进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泽沙黄而浦润。再经拣剔去除梗与茶朴,即可复培。

炖火与趁热装箱:拣剔后的茶条先以90-100℃的培温复焙1-2h,再改用70-90℃低温“文火慢炖”。这是武夷岩茶特有的过程、对增进汤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气熟化等有很好效果。最后趁热装箱,也是一种热处理过程,对品质也有一定良好影响。

精制

大红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拣杂装箱。

毛茶拼配和付制:拼配应根据拟生产的成品茶的要求,制订不同产地、不同季别、不同等级的毛茶配料比例的正常方案。拼配应遵循执行标准、稳定质量、兼顾全局、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则。

相关典故

对于大红袍的名称的由来有很多传说。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天心庙老方丈,泡了一碗茶给他喝,居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于是状元便来到武夷山谢恩。走时还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状元带茶进京后,恰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予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六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六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朝廷贡茶。

还有一种传说,大红袍[2]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故当地县丞于每年春季(到来)亲临九龙窠茶崖,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膜拜,众人高喊:“茶发芽”待红袍揭下后,茶树果然发芽,红艳如染。

除外,还有另一种传说,大红袍因春芽萌发的嫩芽呈紫红色,远远望去 ,茶树红艳,因而得其名,故历史上亦有“奇丹”之称。

母树种类

位于武夷山景区九龙窠内,共有6个品系(皆由种子发芽长成)6株茶树,不是同一个品种,叶型、发芽期等都不一样。

纯种大红袍: 指母树大红袍中的某一品系单独扦插繁育(无性繁殖)栽培后,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红袍。此大红袍也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因为无性繁殖不存在代数。

商品大红袍: 指母树大红袍中某两个以上品系的茶叶拼配在一起的大红袍(有4—5个品系的茶叶)。每个品系也都是用无性繁殖培育移栽的,此大红袍也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

保存方法

由于大红袍茶叶吸附性强,又易吸收异味,在加上茶叶的香味成分大都是经过在加工而形成的,所以较不稳定,极容易自然发散或氧化变质,因此建议消费者在保存拆封过的茶叶时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干燥箱贮存:因为干燥箱温度稳定,也隔绝空气,将茶叶放在干燥箱中贮存不会潮湿或氧化。

(2)利用热水瓶贮存:将热水瓶整理干净,再将要贮存存的茶叶倒入瓶内,塞紧塞子存放。

(3)利用冰箱贮存:要维持茶叶的新鲜与香味,最好低温贮存,尤其是较细嫩的茶叶如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更要冷藏。必须注意的是,保存茶叶的冰箱必须卫生、清洁、无异味,更不能保存茶叶以外的东西。

(4)利用罐子贮存:先用小罐子分装少量茶叶,以便随时取用,其余的茶叶则用大罐子密封起来贮存。

综上所述,大红袍保存最好不要使用玻璃罐、瓷罐、木盒或药罐,因为这些器具具有透光、不防潮、易碎的缺点。最好使用干燥的罐子或冰箱保存。

获得荣誉

二00三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二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在全国茶类中唯一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001年"武夷山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二00二年武夷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二00五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市);二00六年,武夷星茶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授予指定用茶。

第十六届9.8投洽会闽商论坛唯一指定用茶。

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经闽商论坛组委会严格筛选,红锦堂凭借其卓越的产品品质和良好的品牌口碑成为本届论坛唯一指定用茶,凸显了福建浓郁的茶文化。同时,红锦堂国宝大红袍作为珍贵纪念品,被闽商论坛组委会赠送给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1]

  • 施密特下课
  • 张艺兴为小猪庆生
  • 母子被推入铁轨
  • 陕西一水坝溃坝
  • 德国绝杀荷兰
  • 本文:大红袍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mgtea/2013-08-27/5516.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茶树菇炖鸡
    下一篇:孟氏源瑞德梦减肥茶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

    Copyright © 2013 CnJi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酒茶网国内专业的酒茶叶知识茶业展会新闻资讯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客服QQ: 3435465768342  沪ICP备19054002号-1 茶叶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