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宁德县志》记载,临海蟠毫曾经历一段变革演化过程。宋代生产团茶、饼茶,也生产乳茶、龙团茶。到了元、明代生产“茶饼”,供作礼品和祭祀品。公元1781年前后,临海所产的芽茶已被列为贡品。明、清以后,以生产炒青条形茶为主。几经变革,到了1979年,才改制为烘青型绿茶,成为高档花茶的优质原料。
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素以“三绿”著称。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翠绿,锋苗挺秀,茸毛特多;香似珠兰,清雅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该茶很耐冲泡,泡饮三四次以后,余香犹存。
临海产茶,地理优越,历史悠久。 《唐书•地理》称:公元940-945年,现宁德市蕉城区已是“蜡面”贡茶的产地。据南宋嘉泰(公元1201至1204年)名士张按记载,“于今西乡(即临海),其地山坡泊附近居民旷地遍植茶树,高冈之上多培修竹,计茶所收有夏春二季,年获息不让桑麻。”可见,800多年前,茶叶就成为临海百姓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那时临海产团茶、饼茶,还制乳茶、龙团茶。元明生产的茶叶,供作礼品和祭祀品。清后期由于三都海上交通发达,临海茶区采制的大量绿茶和以临海蟠毫为原料窨制的茉莉花茶输出国内外,供不应求。从此“临海蟠毫”蜚声海内外。
临海蟠毫采用的原料因花色品种不同而异。如雀舌和凤眉等传统珍品,选用叶质肥厚、持嫩性强的临海菜茶品种的芽叶为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制500克干茶约需3万个左右芽叶。新创制的名茶如清水绿等,则选取大、中叶种的芽叶为原料,采摘标准以一芽二叶初展为主,制500克干茶需7000个左右芽叶。
临海蟠毫--制作临海蟠毫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主要设备有连续滚筒电热恒温杀青机,40型或45型揉捻机,自动百叶烘干机等。加工工艺有凉青、杀青、揉捻、烘干(毛火和足火)四道工序。杀青掌握“高温、控热、少量、短时”的方法。筒温240~260℃,电热控制,前高后低。起锅摊凉散热后再行揉捻。揉捻时采用“小机、适量、轻压、短揉”的技术措施,达到条索紧结、色泽翠绿、香味清鲜的目的。40型揉捻机投叶量7.5~10公斤,45型揉捻机投叶量10~12.5公斤。转速55转C分。烘干毛火掌握“薄摊、高温、快烘”的原则。足火掌握低温慢烘,达到干度内外均匀一致,香高而鲜爽的目的。毛火烘温115℃左右,含水量15~20%。足火烘湿90~95℃,含水量6%左右。临海蟠毫具有“三绿”特色,即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且外形条索嫩匀、锋苗挺秀、茸毫显露,香似珠兰花香,芬芳鲜爽,滋味浓厚回甘,犹如新鲜橄榄,汤色清澈明亮,经泡耐饮,冲泡3~4次,茶味犹存。饮之幽香四溢,齿颊留芳,令人心旷神怡。
1:瓷杯品临海蟠毫
临海蟠毫瓷杯品绿茶适于泡饮中高档绿茶,如一、二级炒青绿茶、珠茶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之类,重在适口、品味或解渴。一般先观察茶叶的色、香、形后,入杯冲泡。可取“中投法”或“下投法”,用95--100℃初开沸水冲泡,盖上杯盖,以防香气散逸,保持水温,以利茶身开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5分钟后开盖,嗅茶香,尝茶味,视茶汤浓淡程度,饮至三开即可。这种泡饮法用于客来敬茶和办公时间饮茶较为方便。杯泡法,茶叶与水的比例,因人口味而定,一般以200cc水泡3克茶为适中。喜浓饮者可略多加茶,喜淡饮者可略少加茶。2:玻璃杯品临海蟠毫
便于充分欣赏名茶的外形、内质。泡饮之前,先欣赏干绿茶的色、香、形。取一杯之量的茶叶,置于无异味的洁白纸上,观看茶叶形态。名茶的造型,因品种不同,或条、或扁、或螺、或针……欣赏绿茶制作工艺,察看绿茶茶叶色泽,或碧绿,或深绿,或黄绿,或多毫……,再干嗅绿茶中香气,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锅炒香,或不可名状的清鲜茶香……充分领略各种名茶的地域性的天然风韵,称为“赏茶”。然后进入冲泡。
临海蟠毫采用透明玻璃杯泡饮细嫩名,便于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过程,人们称其为“绿茶舞”。泡绿茶的具体操作,可视绿茶条的松紧不同,分别采用两种冲泡法,一是冲泡外形紧结重实的名茶,如龙并绿茶、碧螺春绿茶、都匀毛尖绿茶、蒙顶甘露绿茶、庐山云雾绿茶、福建莲芯绿茶、凌云白毫绿茶、涌溪火青绿茶、高桥银峰绿茶、苍山雪绿绿茶等,可用“绿茶上投法”。即洗净茶杯后,先将85—90℃开水冲入杯中,然后取绿茶投入,一般不须加盖,绿茶茶叶便会自动徐徐下沉,但有先有后,有的直线下沉,有的则徘徊缓下,有的上下沉浮后降至杯底;干绿茶吸收水分,逐渐展开叶片,现出一芽一叶、二叶,单芽、单叶的生叶本色,芽似枪、剑,叶如旗;汤面水气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趁热嗅闻茶汤香气,令人心旷神怡;观察茶汤颜色,或黄绿碧清,或乳白微绿,或淡绿微黄……隔杯对着阳光透视,还可见到汤中有细细茸毫沉浮游动,闪闪发光,星斑点点。绿茶茶叶细嫩多毫,汤中散毫就多,此乃绿茶嫩茶特色。这个过程称为湿看欣赏。待绿茶茶汤凉至适口,品尝茶汤滋味,宜小口品啜,缓慢吞咽,让茶汤与舌头味蕾充分接触,细细领略名绿茶的风韵。此时舌与鼻并用,可从茶汤中品出绿茶嫩茶香气,顿觉沁人心脾。此谓一开茶,着重品尝茶的头开鲜味与绿茶茶香,饮至杯中绿茶汤尚余三分之一水量时(不宜一开全部饮干),再续加开水,谓之二开绿茶。如若泡饮茶叶肥壮的名绿茶,二开绿茶汤正浓,饮后舌本回甘,余味无穷,齿颊留香,身心舒畅。饮至三开,一般茶味已淡,续水再饮就显得淡薄无味了。
二是泡饮茶条松展的临海蟠毫,用“上投法”,临海蟠毫浮于汤面不易下沉。可用“中投法”,即在干绿茶欣赏以后,取绿茶入杯,冲入90℃开水至杯容量的三分之一时,稍停二分钟,待干茶吸水伸展后再冲水至满,此时绿茶茶叶或徘徊飘舞下沉,或游移于沉浮之间,观其茶形动态,别具茶趣。其他各项欣赏、品饮如前。
泡饮细嫩茶叶,如用不透明的白瓷杯,当然亦可,但不能透视茶叶在杯中变化全貌,不能充分领略绿茶汤中茶趣,是一不足。
3:茶壶泡临海蟠毫
临海蟠毫一般不宜泡饮细嫩临海蟠毫,因水多,不易降温,会闷熟茶叶,使茶叶失去清鲜香味。壶泡法适于冲泡中低档茶叶,这类茶叶中多纤维素,耐冲泡,茶味也浓。泡茶时,先洗净壶具,取临海蟠毫入壶,用100℃初开沸水冲泡至满,3—5分钟后即可酌入杯中品饮。饮茶人多时,用壶泡法较好,因不在欣赏茶趣,而在解渴,或饮茶谈心,或佐食点心,畅叙茶谊。客来敬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礼节,敬客一般以杯泡法较为隆重。壶泡临海蟠毫茶法,相对而言有些粗俗。有些地区,为表达敬客心意,还在中临海蟠毫放糖调饮,以示甜甜蜜蜜。
据载,远在唐代,中临海一带已有栽茶。所产茶叶的品种、花色,几经变革,遂形成现今的“临海蟠毫”。1781年前后,临海“芽茶”曾被列为贡品。历史上临海蟠毫的花色品名繁多。按采制季节分为雷鸣、明前、清明、谷雨等;按形状分为雀舌、凤眉、凤眼、珍眉、秀目、蛾眉等;按标号分为岩茶、天上丁、一生春、七杯茶、七碗茶等。其中以雷鸣、雀舌、珍眉、岩茶最为名贵。
雷鸣茶是用早春“一声雷”时节采摘的茶芽制成,冲泡后芽尖向上,竖直悬浮于杯中,犹如破土春笋,颇有情趣;雀舌系“一旗一枪”初展芽叶制成,十分细嫩,形似雀舌;珍眉采制精细,成茶形状如弯眉,颇为秀丽;岩茶采自石隙岩缝所长茶树之嫩叶制成,馨香深远,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临海蟠毫这些产品花色,有的业已失传,有的如临海雀舌、凤眉、明前、清明等都已恢复生产,并创出不少新品种,如清水绿、天毛峰、临海银毫、四季春、毛尖等。这些绿茶品质远胜于传统名茶,其品质上的共同特点是:苗锋挺秀,香高,味浓,色翠,耐泡。自从恢复生产以来,曾多次在地、省及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获奖。宁德茶厂以“临海一路银毫”为原料窨制的“临海银毫”茉莉花茶,在1979年全国内销花茶评比会上名列前茅。在国际市场上,一克茶多酚的价值相当于一克黄金,而在各种茶类中,绿茶的茶多酚含量为最高。
除茶多酚之外,茶叶中还有较多的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等,而这些元素是最佳的人体内自。
1、http://www.xici.net/b875554/d64335287.htm
2、http://bbs.4yt.net/showtree.aspx?topicid=91772&postid=5762848
3、http://www.21food.cn/product/detail266342
4、http://www.teayoo.com/uc/blog/blogDetail.aspx?blogID=723
5、临海蟠毫茶 :http://www.pinpaitea.com/fenlei/lvcha/64423
本文:临海蟠毫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mgtea/37238.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