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美女之一,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暨。西施银芽,是诸暨市为纪念重建西施殿而于1986年创制成功的一种名优绿茶,曾多次获奖。
西施银芽产于诸暨市斯宅乡,这里位于诸暨与东阳两地交界的东白山麓,茶区海拔在250米以上,周围山峰连绵,终年云雾缭绕,流水潺潺,茶树饱经雨露滋润,适度光照,芽叶肥壮,内含物质丰富。鲜叶自然品质优越,通过精心加工,形成了优异的品质风格。
西施银芽西施银芽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挺秀绿翠,白毫披露,香气馥郁持久,滋味鲜醇,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肥壮嫩匀。当泡上一杯西施银芽时,西施银芽在杯中浮沉有序,芽尖直立,象一朵朵兰花嫣然微笑,细细品尝,香高味鲜,顿觉心逸神舒。西施银芽是一种烘炒结合的高档名茶。中国农科院西施银芽研究所研究员俞寿康先生评价西施银芽:“形似西施美容,质似王冕清高,烘炒璧玉结合,别出一格其窍。”目前西施银芽产区逐步扩大到斯宅附近的几个乡镇,已有批量生产。
诸暨是西施故里。西施银芽,则是诸暨市为纪念西施殿重建而于1986年创制成功的一种高档名茶。因其色、香、味、形别具一格,1987年在市级名茶评比会上获得最高分,荣获市西施银芽学会颁发的一类名茶奖状。1989年参加省西施银芽学会举办的全省第二届斗茶会,被评为“优秀名茶”,名列第四,获一等奖。并参加省农业厅举办的全省第八届名茶评比会。被评为一类型名茶。同时被选送参加农业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西施银芽被评为全国15只优质茶之一,被命名为部级优质茶。
西施银芽产区目前已从原来的小东乡、斯宅乡发展到石壁乡、开三乡、绿化乡等地,年产量已达600余公斤。市场十分畅销,售价一般为大宗茶的12一14倍,经济效益显著。当地茶农生产积极性很高。一种采用发酵技术制作的西施银芽新品种日前在诸暨出口茶厂开发成功,预计4月中旬将有少量样品供品茗爱好者品尝。
诸暨出口茶厂是市石笕西施银芽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近年来,这家企业依托西施银芽合作社在全市6个镇乡拥有152个社员单位和25000多亩绿色茶园的优势,利用自身先进的制茶设备和研发实力,不断开发西施银芽新产品。继2005年成功开发越毛红高档红茶后,今年又开发出了黄茶这一新茶品种,结束了不生产黄茶的历史。西施银芽新产品的开发成功,为综合利用我市的西施银芽资源、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一方农民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据市石笕西施银芽专业合作社经理陈元良介绍,在不久的将来,一种以“西施银芽”为商标,集越毛红、绿茶、黄茶、白茶为一体的系列茶品将在我市出现。届时,人们的饮茶方式也许会因此发生一些变化。
目前全市共有9.67万亩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余亩。拥有绿剑茶、西子丽人茶、云剑茶、西施银芽、笔峰春、榧乡春、玉露茶等一批名优茶品牌,在全国、省、市的名茶评比中,都得到奖项。如绿剑茶被评为浙江省名牌和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西子丽人、笔峰春被评为2003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全市范围内有名茶市场6个,8个镇乡街道都产西施银芽,有1272个行政村种茶,17.9万户农户种植经营西施银芽,2003年西施银芽总产量5150吨,产值2.24亿元,其中名优茶2620吨,产值2.04亿元。并积极推广无公害西施银芽生产技术,在无公害西施银芽生产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基地建设初具规模,1990年由农业部批复成为全国茶综合利用基地。万亩无公害绿剑茶基地和诸暨市良种繁育基地及白米湾万亩优质茶示范园区已发挥作用,专业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西施银芽产业被列入诸暨市十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制成的干茶,其品质特征是:外形挺秀绿润,白毫披露,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肥壮嫩匀。当把“银芽”放在杯底之时,似一条条鲤鱼潜入湖底;在用开水冲泡“银芽”之际,象一朵朵兰花嫣嫣微笑。品味香茗,滋味鲜醇,顿觉心旷神怡。中国农科院西施银芽研究所研究员俞寿康先生把西施银芽采摘标准、制作技术及品质特征高度概括为:“形似西施美容,质似王冕清高,烘炒璧玉结合。别出一格其窍”。
2、利尿作用:西施银芽中的咖啡碱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红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强心解痉作用: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
4、抑制动脉硬化作用:西施银芽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西施银芽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西施银芽6、减肥作用: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7、防龋齿作用: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
8、抑制癌细胞作用:据报道,西施银芽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作用较强的有牡荆碱、桑色素和儿茶素。
真正意义上的品茶饮茶,一直到唐朝时期才开始。据《封氏闻见记》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随着陆羽对茶的研究和《茶经》流传,进一步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而此时唐朝茶饮文化也进入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饼茶代替了以前原始的腌制法,制作方法也相当的严格,一般说来要经过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等步骤。而且其中还必须讲究天时地利等诸多条件。制作之精让人叹为观止……
唐朝时期,饮茶方式是一种所谓的“煮茶”也就是常说的“唐煮宋点”。
大致方法是将茶饼置于火上烤。当到“虾蟆背”(《茶经》中语)的时候再取下捣成末,候水二沸的时候(即水将全开,气泡成鱼眼珠般大时),再将茶末倒入水中,并进行搅拌,同时舀出一勺茶水候汤。此时也可在汤中加入少许盐、姜末、橘子皮等调味料。大约半分钟后,加入刚才舀出的茶,以止茶汤的沸腾。这样茶才算煮好。至于好不好喝。本人没有试过,所以也不便在此妄下结论。
到元朝时期,团、饼茶渐渐淘汰,散茶则大为发展,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元朝末年又由“蒸青茶”改为现在的“炒青茶”。
明朝时,团、饼茶已经不再流行,完全退出了市场(茶马政策中便于运输的砖茶除外),炒青散茶则大为流行,明人许次纾《茶疏》所记载的就是炒青茶制法。为了追求茶的真味,人们也不在使用以前的煮和点了。甚至茶汤中也没有了调味的盐、姜末等。一直到现在。
现代茶的制法和饮法,各茶种制法大体沿袭明、清两朝,偶有艺术茶类比较特殊。在国内,江浙一带习惯于清饮,即不添加任何辅料,以近于80度的开水冲泡,最大程度的保持了西施银芽的本色,也较符合茶道的基本精神,即“清、雅、真、美”(茶道的精神比较多:有台湾茶道、武夷茶道、日本茶道等)。此外还有最南部地区以福建、台湾为代表的功夫茶;北方以北京为代表的花茶;西北地区以藏族为代表的茶砖煮茶法……等等,形式多样,方法多变,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1、http://www.sx315.net.cn/n4342c91.aspx
2、http://www.foodqs.com/news/inner/2006118152652.htm
3、http://tea.ahnw.gov.cn/sdmc/index_new.asp?qy=qt
本文:西施银芽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mgtea/37282.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