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东临九华山,南倚牯牛降,在山雾飘渺的皖南林海间,以茶叶而闻名的霄坑村便坐落于此。
海拔近千米,全村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及生长激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霄坑村的品牌绿茶“霄雾”一直广受茶友们的欢迎;味醇、色秀、香馨、汤清、耐泡,高纯净、无污染的天然有机富硒绿茶,让这座昔日以“伐木”为生的小村落演变成国家级的第一个经济生态示范村。
全村12个村民组,446户1668人,人均耕地仅0.3亩。“上世纪,我们村的产业是伐木,收入根据工分来。”霄坑村党委书记王建伟说道。
在1994年之前,王建伟从未想过要带领村民们发展茶产业。
那个时候,村里年轻人多,每家每户都上山伐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悠闲而又宁静。一个来自黄山的年轻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一份宁静。
那一年,村里的发展遇到了困境,树木越砍越少,经济无法可持续发展,这一村里的支柱产业似乎已经无法满足村里人们的生活。据王建伟回忆,那段时间他一直在考虑发展其它产业。
“我印象很深,那个年轻人懂茶,他来我们村民家里做客时,尝了我们的茶后一直赞不绝口。”王建伟说。
好山好水产好茶,一直未受重视的茶叶开始登上舞台,成为村民们眼中致富的新希望。
为了提高村民种植积极性,王建伟将茶叶分产到户,并率先在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上种了3300棵茶树。
市场价30元一斤的霄坑茶叶很受欢迎。茶叶有了市场,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种植面积开始逐渐扩大,产量也逐步提高。
07年的大雪给霄坑村敲响了警钟。因村里长期伐木,土地流失严重,一场暴雪引发了接连不断的山体滑坡,也让村里的交通一度瘫痪。
生态环境一年不如一年,茶叶质量也一年不如一年,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绿茶市场商号林立,面对这一困境,如何打开新局面?王建伟将村里的茶叶带去了茶博会。
经过一番考察,加之茶博会上专家的建议,王建伟觉得,霄坑茶叶未来的发展之路在于有机茶。这一结论,让霄坑村的村民又有了信心。
停止伐木,严禁化肥、农药及生长激素进村……数年间,霄坑村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从发展集体茶产业,到家家户户开起了小作坊,短短十年时间,霄坑村用茶叶铺出一条致富新路子。
万千小作坊难成大品牌。近年来,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王建伟再次打破传统:将村里的小作坊发展成流水线生产作业,并交由专业人士打理,既保证了标准化的生产,也确保了质量,昔日农民摇身一变当起了老板。
“发展茶产业既保护了我们的生态环境,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在王建伟的规划中,霄坑村山青水秀飘茶香,一副生态经济的全新画卷已经展开。(记者 史睿雯)
本文:【徽忆·40年】池州霄坑:皖南山区茶飘香 小茶村迎新气象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renjia/202256.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济南以茶为媒携手湘西书写脱贫故事
下一篇:济茶协·女子茶人寻茶武夷山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