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就理论而言,房子、普洱茶等实物可以是抵抗通货膨胀的一个有效体。国家统计局最近的公开数据,今年的m2(广义货币)的增发为13%,实际可能高达20%,如果按最保守的数据测算,未来m2维持10%的增速,那么,7年左右,人民币的规模将会扩张一倍。这段话翻译过来即为,现在100万的存款,到7年后,购买力将减少一半,实际价值变成了50万。就此意义而言,普洱茶“增值”。
普洱茶这个行业之所以能在2005年马帮进京之后短期内以惊人的超越其他茶类发展的速度,数年内扩大很多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保值、增值概念。尤其以改制前的茶品增值惊人,以2000年左右的7542(中茶标,内飞勐海茶厂)为例,当时的价格约25元一公斤左右(当时的台湾大盘商通过内地定制商的接盘价格),现在的零售价格是6500一片,约合人民币18200一公斤,一片茶短短十余年膨胀接近一千倍,这还是正常的算法,如果是进仓、退仓、泡药水,茶品的转化就可以至少提代10年,再把大票更换(因为大票仿制相对容易),按港台大师的做法就变化为80年代了,价格就变成了6万一片,那就是16.8万一公斤,那就增值了几千倍了.....还是增值上万倍了?我算不过来了。
如此计算,普洱茶的确是增值无限的。但是,这样的模式已经不可复制。首先当时的生产厂家极度少,也就昆明、下关、勐海三大茶厂。现在说是三大茶厂,其实当时的大厂也就下关一个。勐海改制转让之时,压茶机器也就两台,曾经辉煌的昆明茶厂更是沦为承包车间,至于其他县茶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之下,要么生产绿茶内销,要么减产、下岗自顾不暇。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生产量极低。下关茶厂最大,高达6000多吨,但是,主要是边销茶和沱茶。也正因为基数量实在太大,所以,即使同样存期的下关和勐海相比,勐海改制前的增值幅度惊人,究其因,还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决定的。昆明茶厂当时已处于强弩之末,靠一些定制商养活。而且,当时的茶厂基本上以生产熟普为主,都是及时消耗品,能留存下来的就更少。品牌少,产量低,和市场庞大的消费不成正比,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当然,普洱茶增值!!然而,从2004年的2万吨,到2014年11.2万吨,普洱茶如今的产量已经是天量。仔细分析市场可以发现,市场存量主要在于06、07年的茶品,当时的茶厂数字从3家急剧增长到1000家,尤其以07年为主,某大品牌生产的生茶数据惊人,并且可以肯定是烘青绿茶压饼。烘青绿茶喝新,需要阻断酶,而晒青绿茶则反之,需要酶的转化,酶的生机,用烘青炒青绿茶当普洱茶原料,无疑害人不浅,所以,才有2006年普洱茶权威刘勤晋教授强烈批判邓时海的乔木灌木说,认为其目的就是混乱普洱茶的原料。
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公布的数据,普洱茶产量从04-14年约74万吨,至少一半是进入仓储存放,如此天量的存茶,并且大量是2007年的烘炒青绿茶制作的“普洱”,要想实行增值,就必须实行交换,那么,交换的前提就是品质要高,这样品质的绿茶如何发生大规模交易?且不谈价格增值与否,市场的行家听到2007年的产品即如同魔咒,扭头即走。而且,事实上,大量的炒家最后的接盘价往往已经被透支了十多年的价格,又如何增值?再则,产区和销区的消费结构不同,消费的茶类也不同,产区可以接受生茶,半生茶,而销区是中小叶种长期控制的区域,显然不可能大面积消费,这都导致生茶还得再加工,依赖于熟化,而现在也远未及熟化期,仓储成本的压力以及错误的干仓理论,都导致茶品的增值变得可疑。
普洱茶之前的品牌极度少,导致当时的市场效应也极度好,而现在从3个品牌到现在无店不品牌,普洱茶的品牌扩张惊人,品牌的效应就极度被稀释。品牌影响力极度弱的原因首先是在于品牌众多,分散,导致经销商卖茶靠人脉靠圈子,品牌的作用在其次,也就是说,经销商只要拥有一定人脉圈,那么,品牌的替代性就极大,所以,现在几乎每一个茶店都可以自创一个古树茶品牌。更重要在于个性化时代的来临,每个人都恨不得自己的茶是独一无二的单株茶,实际上,个性化的产品,销售一般直接就对应终端消费者,由于量小,大多数都是当年消耗完毕,或者由终端消费者存放,而无须过多的中间环节,这些都导致真实的山头茶,一旦进入发烧友的茶仓,实质上已经不需要增值环节了。
与此相比较,由于山头茶原料收购的复杂性,导致大品牌绝大多数按级别收购,而不是按照山头收购,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山头几乎见不到大厂家的身影,抛弃增值的外衣,仅仅是剩下口感,好原料与差原料的优劣对比,自然清晰可见,这也是成长于2008年之后的陈升、中吉号、福金、斗记、岁月知味、今大福、合和昌、润元昌、雨林、津乔等等这些中小品牌得以成功之道。这也是之前的一些国企或国企人成立的茶企,产品积压成山于经销商仓库的真实原因。当然,2007年之前的茶品与之后出现了一个断层,2014年之后市场的格局再度改变,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以古树茶为标榜的时候,大家的产品质量都追齐的时候,那么,所有的企业又再度重新陷入了红海,仅仅是依靠一个高杆的古树概念,仅仅是依靠一个编造出来的大师,仅仅是依靠不断重复上家套下家的方法,显然是远远实现不了“增值”了。2014年之后,茶产业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品牌即为明证。
本文:吴疆说普洱:如今存茶很有可能从此不再增值了?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renjia/248712.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听余秋雨说普洱
下一篇:他靠喝普洱茶年赚百万,这个大叔是怎么做到的?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