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黄山人,他年轻时来铜陵一座矿山工作,与我母亲相遇,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焦怡玲坦言那是一段难忘的日子。“11岁之前,我一直留在黄山老家那边,那时候懵懵懂懂,只知道当时黄山的茶叶远近闻名,父亲单位的人常常让他从老家带茶叶。”焦怡玲说,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比较差,每到采茶季节,家里的兄弟姐妹都会赶回去采摘茶叶、炒茶、卖茶,贴补家用。
“那时候我们虽小,但常常趁着节假日帮助大人采摘,上山的路很差,周围杂草丛生。”那段采茶经历焦怡玲至今仍历历在目。“上山都是小路,崎岖不平,既险峻又难走,可谓‘上山气喘,下山腿软’。不仅如此,上山和采茶过程中,还有可能遭遇蛇虫鼠蚁,我就常常在采摘过程中被虫子蜇伤,即便如此,大人给我草草做些处理后,又继续采茶。大家一般会在山上忙活一整天,随身带几个馒头,中午凑合着吃。”焦怡玲说。
黄山到铜陵的交通变迁
从铜陵到黄山,再从黄山回铜陵,为了兼顾家庭与工作,在焦怡玲印象中,父亲常常两边奔波。三十多年前交通并不便利,父亲往返的交通工具从一开始的三轮车、拖拉机,到后来的中巴车。“我还记得父亲带我回铜陵时,坐在颠簸不已的拖拉机上,一坐便是好几个小时,下车时整个人都被颠麻了。”焦怡玲说,长大一点,往返铜陵黄山的中巴车开通了,不过那时候的车辆比较小,满车浓重的汽油味,坐起来很不舒服。
近年来,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铜陵与黄山不仅通高速了,村子里的小路也修得宽阔而平整了,拥有私家车的焦怡玲坦言,不仅是往返两地的时间缩短了,全程开起来也特别舒适。
机械化让制茶效率大大提高
大学毕业的焦怡玲工作几年后,始终忘不了对茶叶的情愫。于是,她决定创建茶庄,从刚开始的十几平方米的小铺,凭借她和家人的努力,一路发展,不仅将茶庄规模扩大,而且还利用黄山产好茶的地理优势,在家乡承包茶山、开办茶厂。从过去自己采茶,到如今拥有茶山、茶厂,聘请工人采茶、炒茶,焦怡玲亲历了“茶生活”的变迁。“首先是通往茶山修了一条好走的道,过去好几个小时的脚程,如今摩托车可以开到山脚下,再从修好的道路步行上山。”焦怡玲还介绍说,以往采茶过程中没有休息的地方,而如今,山上搭建了一座小屋,可以供采茶工人休息、就餐。
茶厂流水线般的炒茶设备一应俱全,每天可炒制300斤左右的茶叶。“手工炒制特别慢,而且炒出来的茶叶不好看,而机器炒制茶叶不仅效率高,而且更干爽。”焦怡玲介绍说。
不忘公益,弘扬茶文化
如今事业有成的焦怡玲除了照顾生意,还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公益活动中。“每年春茶上市之际,我会组织客户前往黄山体验茶叶从采摘到炒制的整个过程,同时在泡制茶叶的过程中向大家普及中华茶文化。”焦怡玲说,前不久,她曾组织顾客在茶庄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炒茶品茶”公益活动,“我们茶庄能有今天,除了一路走来的艰辛,还要得益于社会的支持、经济发展的推动,所以我们深知还肩负着社会责任。”焦怡玲说。
本文:“采茶女”与茶有约的“那些年”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renjia/275867.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2020安溪开茶节:华源茶业董事长郑华山先生受邀开茶节仪式
下一篇:绿意满山茶飘香 活水灌溉致富花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nfood365 搜索关注食品行业今日热点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