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华茶史

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郑世璜(一)

发布时间:2017-03-02 16:52:22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目前世界各地产茶国,茶树均由中国直接或间接输出。1833年,英国殖民者从中国购买大量茶籽,聘请中国种茶、制茶技工去印度指导传经,后又移种锡兰(今斯里兰卡)。1970年后,印度、锡兰茶叶在英国殖民者扶持下,蒸蒸日上,大有压倒华茶之势。清光绪卅一年(1905),清政府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周馥,派江苏道员、宁波慈溪人郑世璜,赴印度、锡兰考察茶业,是为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

郑世璜的生平介绍

郑世璜(1859-?),目前官方史料中生平不详,经笔者多方搜寻,了解到他原籍慈溪慈城半浦村(今宁波市江北区),字渭臣,号蕙晨,据《慈溪灌东郑氏宗谱》记载,系灌东郑氏26世后裔。己卯(1879)科举人,曾任江西宜黄县知县。

由于《慈溪灌东郑氏宗谱》现存北京图书馆,而该馆家谱室正在维修,族人一时还无法复印,无法了解郑世璜更多生平。其生年由清末满族总理衙门大臣那桐(1856-1925)的《那桐日记》推算而来,《那桐日记》光绪卅二年(1906)8月15日记有他的信息:

十五日,早郑世璜来拜门。郑号蕙晨,浙江慈溪县,己卯(1879)科举人,二品衔,江苏补用道,年四十七,曾赴印度、锡兰考察茶政,人明干有为。

聊聊数笔,记载了他的简历,“明干有为”既为初步印象,又是较高评价。郑世璜从举人到二品大员,足见其在政界是有为之人。清代道员,俗称道台,为省以下,府、州以上官员,相当于目前的副省长,一般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

1905年印行的郑世璜《乙巳考察印、锡茶土日记》,扉页附有他的官服肖像,顶戴花翎,戴眼镜,颇有风度。当时大概担任江苏督理商业,包括茶政盐务的道员。

除了考察日记,郑世璜回国后分别向周馥和清政府农工商部,呈递《考察锡兰、印度茶务并烟土税则清折》《改良内地茶业简易办法》等禀文,结集为《乙巳考察印、锡茶土日记》,在清末、民国时期曾广为印发。1906年,当时影响较大的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先后两次刊登《郑观察世璜上两江总督周条陈印、锡种茶、制茶暨烟土税则事宜》、《郑观察世璜上署两江总督周筹议改良内地茶叶办法条陈》;《中国通史》则在第十一卷·近代前编记载:“光绪三十 一年(1905),清两江总督派郑世璜去印度、锡兰考察茶业,回来后,力主‘设立机器制茶厂,以树表式’。”

遗憾的是,历史太容易遗忘,这样一位曾经风光一时、二品官衔的副省级官员,百年后包括其家乡,竟很难找到他更多的生平资料,搜索到的都是他考察印、锡茶业的相关文献。

据郑世璜考察日记记载,他子孙较多,次子名德颐,除宁波外,安徽亦有亲戚,如六月十一日(1905年,农历,以下同)记载:“是日,接宁波、安徽两处家书,系五月十七日发也。并悉次子德颐生女,为命名颂艳,余第八孙女也。”这一记载说明他至少有2个以上儿女,8个以上孙女、孙子。46岁即有如此多孙辈,可见是多子多孙之人。按推算,其孙辈小者,应该还健在。笔者最近已在《宁波晚报》两次载文,只有族人回应,未见其后人信息。也许是家族迁往海外,与家乡和祖国失去了联系。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其后人或知情者看到本文后,能提供其生平资料。

《乙巳考察印、锡茶土日记》

郑世璜的《乙巳考察印、锡茶土日记》,已被列为历代重要日记之一,2006年入选学苑出版社200册《历代日记丛钞》第156册。

该日记记述详细,文笔优美流畅。序文、首日都有"慈溪郑世璜"落款。

日记载明,郑世璜于光绪卅一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奉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周制军檄,赴锡兰、印度考察茶土事宜,并谕抵印后,往谒议约全权大臣唐少川星使,顺道考查印度晒盐收税诸法。”四月初九乘法国客轮从上海出发,同行8人,分别为浙海关英人副税务司赖发洛;翻译沈鉴少刚,江苏青浦人;书记陆澄溪,江苏武进人;茶司吴又严,浙江嵊县人;茶工苏致孝、陈逢丙,安徽石埭县人;仆从二人。经香港、安南(越南西贡)、新加坡,于四月廿五日抵锡兰;六月十九日离开锡兰,六月二十七日抵印度。他在锡兰、印度考察近5个月,于当年八月廿七日回到上海,最后一日记载,“往返川资费用,竭力樽节,核实开支库平银八千四百五十二两六钱七分八厘云。”

晚清中国茶业之所以落后于海外,除了国弱民穷、民不聊生等原因外,重要的还是印度、锡兰已经使用机器制茶,生产率大幅提高,而中国依然停留在手工制茶,一些有识之士曾提请政府重视此事,可惜无人采纳。如郑世璜四月二十六日日记就记载在锡兰遇到广东香山籍茶商林北泉,是早期外向型较强的国际茶商,先在日本卖茶,曾建议中国政府采用机器制茶,未被重视,他遂与美商合资到锡兰办厂制茶,销往美国:

四月二十六日,晴,天气甚暖。偕翻译、书记等往访林君北泉,先至其商店,则商品陈列皆日本产也。以不值复至其第,则林夫人与女公子迎入,茗谈有顷,林君始回。君系香山人,年仅三十六,寄居日本二十年始为茶商,曾向中国当道上机器造茶之策,不果用,乃出其资,与美国人在埠开厂制茶,运销美国四年于兹矣。厂中执事及东洋商店,半用粤人,并另作房舍,以作中日过客寄宿之,所每人每日纳房饭金只卢比二元五角。余忻甚,同事诸君亦多愿移居者。

从日记来看,郑世璜对国计民生颇为关切,凡海外衣食住行、工农商业、华侨生存状态均有详细记载,当然他的主题是茶业,他实地考察了锡、印两国茶园种植、茶叶采摘、制茶工厂、红绿茶制造工艺、制茶机械和科伦坡茶机厂,对茶厂记载犹为详尽,如五月十三日日记:

距寓里许,有黑盾茶厂,偕同事往观厂。其七楹东南另一室,安置引擎一架,燃火油,烛两大枝,借蒸汽之力用皮带曳动全轴,轴直通。全厂距地约高二丈有数尺,在天空用橡皮包之,防氧气及雨水引锈也。厂有楼,凡两层,四面窗棂通风,置晾架上十二座,每座接连三架,每架十五格,用粗布作格,摊晾青叶;楼下悬麻布袋若干具,经三十六小时,叶已晾干,从楼板缺口倾入袋内,再倾入碾机碾压。其上层地位较窄,置晾架六座,每座二架,每架十四格,视茶叶向鲜,以只晾二十四小时也。因遍观碾、筛、切、焙诸法,碾机大小各一具,大者高四尺,形如磨下盘木地,铁匡中凹,有小方木可以抽合,四围有齿,高八分,长约四寸许,宽一寸八分,上盘方式而小,下盘圆式而大,上下相距不及五分,上盘因轮力旋转,茶叶在磨齿上碾揉至三小时,叶已揉软,即从下盘中心抽去小方木,叶自倾下。(以上碾压) 碾压后倾入青叶,筛机筛系于轴,自能运动,其粗者再入碾机(以上筛青叶)筛竟匀摊地上,或三合土砌成之石,略高于地面者尤佳,摊处厚二寸许,上用湿布盖之二三小时,色可变红。(以上变红)变红后移入烘机,烘炉安置地坑,炉门在坑下约深三尺,火候一百九十度,炉上之热虽炙手而不甚烈,上置烘盘,盘系铜丝为地,杉木为匡,中尺见方,三尺木匡,高二寸,烘如抽梯,纵四层,横四层,可纳烘盘十六,每盘匀摊茶叶,重四磅,因第一层至四层火力不同,约烘二十分钟,即从一层以次换至四层,适已焙就,故热度匀而茶味亦匀。(以上烘焙)烘后移入干叶筛机,机有三号,即三层置茶,于第一层将皮带系在滑车上,即自运动,以次第下,旁张以箱,自然每箱亦分作一二三号,不稍混淆。三号筛之下有板,以盛茶灰,复用棉类粘在口旁,筛动灰出,灰之外自能分出,茶毛、茶绒积之可作椅榻垫褥之用,轻软殊常,此亦废物利用之一端也。(以上筛干叶)筛后分头一二三号装箱,装箱有架,置空箱于架上,用轮旋紧,将皮带曳动滑车,箱即振动,因其振动力匀,倾入茶叶自能轻重一律不爽分毫。如一时不及装箱,有大柜可堆存,柜用木匡,纵横尺寸与箱一律,内衬马口铁外用锁钥,以司启闭,防泄香味,兼杜工人偷漏。如木匡纵六横四,则内容二十四箱,茶之多寡亦一见便知。(以上装箱装柜)凡筛机所不能筛下之茶,尚有新式切机两种,一为铜板,上凿人字形,下衬钢板,外有轮轴,用皮带曳动,四围有木匡如斗形,粗叶倾入,经过铜板之孔,自能切细。一为凹凸齿形之竹管,用铁丝贯之如筐篮,可以手提置粗茶于竹筛,即以齿形竹管擦之,亦能切细,惟须人力。(以上切机)

厂中茶箱、竹筛均由日本运来,箱每具值卢比七角,各厂皆购用之,缘锡地树木缺乏,土人制箱成本较昂故也。竹筛旁有十四号勿芽张金利造字样,系用华文。日本振兴茶务以绿茶输美,以木箱、竹筛输英,虽不能夺印、锡红茶之利,而能分制茶器用之利,其商业之精进,于此可见一斑。厂中烘机尽数烘焙,每日可成一千磅干茶,适中则六百磅,厂内工人十二名,厂外采工二百余人,茶销科伦坡埠。

观察、记载如此细致、详尽,完全可以依样画葫芦了,日记中类似记载不胜枚举。

  • 高品质 清承堂雨前龙井茶2019新茶
  • 施密特下课
  • 张艺兴为小猪庆生
  • 母子被推入铁轨
  • 陕西一水坝溃坝
  • 本文: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郑世璜(一)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shiliao/162592.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郑世璜(二)
    下一篇:名著古籍觅茶踪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

    Copyright © 2013 CnJi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酒茶网国内专业的酒茶叶知识茶业展会新闻资讯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客服QQ: 3435465768342  沪ICP备19054002号-1 茶叶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