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华茶史

茶史

发布时间:2013-08-06 22:19:44

茶史 -简述

茶史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茶史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茶史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茶史 -饮茶发源的地点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灌木型茶树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 .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茶史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茶史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茶史 -饮茶的普及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史《茶经》中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著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遣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茶史 -茶文物

茶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关系到茶的文物十分繁杂,诸如茶人、茶具、茶画、山泉,以及有关的茶文化遗址等等,无一不是茶文物的组成部分。

唐代陆羽,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湖北竟陵(今天门县)人。他所著的《茶经》,茶学者经常提到的还有33种版本存世。在他的家乡,保存有文学泉、陆子井、陆子泉、陆羽亭和陆公

惠山泉祠,收藏了为纪念茶坛宗师陆羽的“古雁桥”和《古雁桥碑》刻等。陆羽故居西塔寺及寺内的陆子井遗址已开始修复。当年,陆羽考察茶情,传授茶风,探寻泉水所到之处,仍留有不少古迹。现存的江苏无锡的惠山泉,传为陆羽品题,由元代赵孟11书,号称天下第二泉。苏州虎丘的陆羽井,井口丈见方,四壁镶石,俗称观音泉。元人顾瑛称其是“雪雯春泉碧,苔侵石12青”,也是陆羽当年烧水煮茶品茗之处。《陆文学自传》中提到的“上元初(唐肃宗年号,即公元760—761年),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说他与诗僧皎然同居于浙江吴兴杼山妙喜寺,如今籽山还在,苕溪犹存,这一带人民饮茶仍保持陆羽遗风。属茹溪流域的浙江省余杭县,据古籍《双溪十景》记载:“苧翁泉呼陆家井,唐隐士陆羽号桑苧翁,著有茶经传世,隐居将军山麓之泉畔。”如今,将军山麓的陆家井,虽历经1200余年,但直到现在,当地老人仍叫此为苧翁泉或陆家井。余杭 径山寺浙江省余杭县境内的径山寺,是唐宋时代的著名寺院。南宋开禧年间(公元1205—1207年),孝宗皇帝亲自御笔赐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日僧南浦昭明来径山寺拜虚堂和尚为师学佛。他回国后,把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一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以茶论道的茶道。如今,径山寺虽只存断墙残壁,但御碑“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以及池、潭、井、泉和峰、岩、谷、石依然存在,径山古刹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即将开始整理修复。不久,将重现径山寺原貌。

历史文献资料表明:我国古代野生大茶树遍及南方诸省,特别是四川、云南、贵州,多有发现。据陈兴琰报导,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云南省勐海县巴达的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一株树高32.12米(前几年,树的上部已被大风吹倒,现高14.7米),胞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估计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周围都是参天古木。据虞富莲报导,在海拔2190米的云南省澜沧县怕令黑山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树高21.9米的野生大茶树。在勐海县南糯山还有一株大株树,树高5.5,树冠10.9×9.8米,胸围1.4米,据当地哈尼族史传记,此茶树种植已历55代,达800年之久。这些古老的大茶树是当今存世的活文物。

中国是世界最早对茶进行研究并撰写为书的国家。最早见到茶名“茶”字字形的第一部字书《尔雅》,以及最早记述中国种茶、饮茶的公元前1100多年的《华阳国志》,尚存于世。最早出现“茶”字字形的汉代玺印,还可在《汉印分韵合编》中找到影踪。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先后有33个以上版本问世,在北京图书馆还收藏着明代弘治十四前(公元1501年)华珵刻递修本。

此外,在新疆土鲁番地区的唐代墓代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幅《对奕图》,上面画着一个侍女。手捧茶托端着茶。在出土的唐代其他古墓宋其他古墓葬壁画中,也每每可以见到有品茗的图像。唐代官居右相的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卷》,至今尚未于世,内中也有品茗场面。

近年来,我国在发掘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时,出土了不少简文、帛书等文物,这些物品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了。墓中一幅敬茶仕女帛画,是汉代皇帝贵族烹用茶饮的写实。在随葬清册中,还有“16—笥”和“17笥”的简文和木牌文。据王威廉查证,“18”就是“檟”的异体字。所以,所谓“20—笥”和“21笥”就是“檟(即苦茶,指茶)—箱”和“檟箱”之意,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茶叶随葬品。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唐代秘藏的出土,为研究我国茶具历史和饮茶习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批稀世珍宝已在地宫中封存了1100多年。其中,有富丽堂皇、璀璨夺目的金银器茶具;有凝霜澄水、玲珑玉润的琉璃茶具;有失传已久,青中泛白的秘色瓷茶具。

仿唐茶器金银器茶具,极少有传世品,至于唐代的金银器茶具,此次发现尚属首次,堪为国之瑰宝。这次出土的唐代金银器茶具,多为唐僖宗(公元873—888年)供奉。有供碾茶用的鎏茶用有鎏金壶门座茶碾子;有供碾茶后作筛分用的鎏金仙人驾鹤壶门座茶罗子;有供烘团茶用的金银丝结条笼子和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有供贮存茶叶用的鎏金银龟盒;有供放盐和其他调料用的摩羯纹蕾钮三足盐台和鎏金人物面银坛子;有供调茶用的鎏金伎乐纹调达子;有供煮茶用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有供煮茶时夹炭用的系链银火箸,有供取茶用的鎏金飞鸿纹银匙等。它表明中国在唐代时宫延达官显贵饮茶风气已十分盛行。尽管在这以前,我国已有饮茶的茶具和风俗的记载,但并无实物为证。这次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的一整套茶具正是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的有力物证。

地宫中收藏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玻璃茶托和茶盏,是地道的中国产品,虽然造型较为原始简朴,装饰也未见笔墨,质料微显湿浊模糊,但它证明;我国的玻璃茶具的制作,在唐代已经起步。

秘色瓷茶具,以往只见文献记载,却不见实物。这次法门寺出土,由唐懿宗(公元859—872年)供奉的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表明我国的瓷茶具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以往认为秘色茶具制作可能出现的最早时期在五代,这次的发现把它提早到唐代。这不但揭开了秘色茶具之谜,而且改写了秘色茶具的历史。

上述这些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是茶和茶文的发祥地,这对研究茶的起源,以及茶树栽培史、茶叶加工史、饮茶史、茶文化史等,都有极其重要作用。

茶史 -茶史年鉴

原始社会神农时代

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是茶叶药用的开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 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元220--265年)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

《南齐书-武帝纪》记述在遗诏中要求以“饼、茶饮、干饭、果脯”代替牲祭。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

《邛州先茶记》中记述南朝梁已有将“荼”字读为“茶”音,但尚未将荼改用茶字。  

(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公元618--907年)

茶史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代科举时,朝廷为怯除应举士人的疲乏,故送茶汤入试场,称为“麒麟草”,因此饮茶风俗渐及于文人。 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公元730年)首次出现“茶”字。 《封氏见闻记》中记述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但由于民怨,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终止。复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准张滂所奏重课。 公元8世纪后(约公元760年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专门任命王涯为榷茶使,专责管理茶务。 唐武宗时“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蹋地钱。”(语出《新唐书》食货志)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着《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建文二年(公元1191年),荣西禅师归日本,将末茶传去扶桑。
 
(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驱。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65年淡水海关公文记载82022公斤茶叶。为宝岛正式茶叶输出记录。

1866年英商John Dodd来台收买茶叶。

1867年John Dodd于艋舺初设精制茶厂。

1869年John Dodd将2131担乌龙茶首销美国,并加以福尔摩沙茶的标记。

1873年台湾将滞销的乌龙茶运往福洲,首制包种茶外销。

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锦、魏静至南港大坑制作包种茶并传授技术。

1889年刘铭传成立“茶郊永和兴”茶叶辅导机构,并附设“回春所”作为茶职介绍所。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 施密特下课
  • 张艺兴为小猪庆生
  • 母子被推入铁轨
  • 陕西一水坝溃坝
  • 德国绝杀荷兰
  • 本文:茶史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shiliao/2013-08-06/4627.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九龙茶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

    Copyright © 2013 CnJi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酒茶网国内专业的酒茶叶知识茶业展会新闻资讯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客服QQ: 3435465768342  沪ICP备19054002号-1 茶叶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