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个文物保护单位大多保护完好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45个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雅安的古道文化由此将得到更权威的价值评估,将得到更为系统的保护。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文保处处长朱小南2009年12月30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茶马古道上,雅安段具有重要的作用。
“雅安,无论是在丝绸之路还是茶马古道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地图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四川文物》副主编杨荣新来到雅安,对刚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有关雅安的文物点进行进一步梳理。
杨荣新说,雅安的许多文物保护单位都与茶马古道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条道路绝不仅仅只是茶马交易的产物,而是一条连接汉藏地区的重要经济脉搏。正是因为曾经川流不息的人潮,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才能留下众多珍贵的文物。
记者从市文物管理部门获悉,申报文本已经获得国家文物部门的认同。“通过‘国保’单位可能性很大。”市文管所副所长潘红兵对此充满希望。45个文物保护单位明年很有可能都成为我市新的“国保”单位。
潘红兵告诉记者,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对四川茶马古道给予了极高的关注,日前专门召集四川茶马古道涉及的5个市州的文物管理部门召开研究会议。会上,国家(省)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对我市整理的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申报内容表示肯定。
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一共列出了45个文物保护单位(近100个文物点)。
记者注意到,保护状态一栏里,这45个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保存现状显示较好。
越级申报“国保”
雅安文保工作重大变革
“这次申报的过程,对于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是一次十分重大的变革。”潘红兵告诉记者,在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45个文物单位中,只有8个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70%是属于从未确定保护的单位。这些文物单位都是和着几个仅有的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直接越级申报到国家级。
潘红兵介绍,这在我市的文物管理工作中从未有过,对于我市的历史遗迹保护工作和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研究和开发保护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对于茶马古道的文物保护十分重视,这是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一次重大机遇。”潘红兵认为,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的文物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我市今后的文物保护、文化线路开发挖掘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市申报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在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遗址的保护大多完好。
第三次文物普查
雅安“挖”出不少新遗迹
茶马古道申报“国保”单位前期,雅安市、县文物管理工作者恰巧奔波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道路上,在此过程中,也新发现了许多与茶马古道有关的遗存文物。
“名山县明代大石梯古道,还有位于上里的清代石梯子古道遗址都是新发现……”潘红兵介绍,名山的明代大石梯古道位于该县马岭镇七星村。还包括“天目重修路道碑记”一通。古道中段东北面踏道外0.2米有一六边形“目寺分岭边界”石柱,高0.7米,边长0.1米,上刻有“历十六年十一月立”题记,据推断该边界石柱应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所立。
潘红兵说,两处文物点的发现一方面反映了此古道的修筑其意义体现在“贡茶官道”便于茶叶的运输;第二说明名山县、百丈县(唐时设,明洪武时疲,今属名山县)已是当时的重要产茶区。
而雨城区上里镇的清代石梯子古道遗址也属于新发现的文物,并且同明代大石梯古道遗址一并被列入申报“国保”单位的名单中。
据了解,这个清代石梯子古道遗址古石梯计48级,依山而建,沿东南向西北延伸通芦山,全长约20米,宽0.3米,其上有功德碑一块,依稀可辨“嘉庆十一年丙寅始修嘉庆十八年告竣”的字样。
据了解,四川茶马古道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国保”的其中之一还有名山县的万亩茶园。
“名山的万亩茶园也作为近现代的一个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申请名单中,它虽然是近现代的文明,但也承载着当地人从古至今与茶叶不寻常的关联。”潘红兵告诉记者,名山万亩生态观光茶园,以茶园风光为主要景色,环境优美、具有旅游功能,是成都周边唯一集种植、科研、观光、休闲、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将它一并申报,这也是为了以后的茶马古道文化线路开发奠定基础。
此次申报,明代观音阁也被列入名单中,以便与清代南城门遗址一并进行保护。
潘红兵说,无论他们年代远近,无论他们的规模大小,相同的是,它们都处在茶马古道的历史背景中,意义都十分重大,这次申报工作也就是文物部门对这些宝藏进行系统保护的开端。
大多遗址保护虽较好 保护意识仍需要加强
古道上45个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保存现状显示较好。也有近10个文物单位的保存现状显示为一般、残存或者差。
一些文物正在消失
“原来的天增公茶号就在这里,那时商气浓厚,丝毫不亚于现代……”人们如今还能从一些老人口中的描述得知因茶马古道而兴盛的茶号是什么模样。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眼前不再是青砖绿瓦,而是现代高楼。
清代孚和茶号,旧址地处雨城区文定街原国营雅安茶厂内,还有明代义兴茶号、清代永昌茶号……许多曾经昌盛的茶号已经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被逐个掩埋。“狮子”牌、“宝焰”牌、“座佛爷”牌等,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品牌已不再广为人知,但一些藏族同胞对这些藏茶品牌仍有记忆。
“消失的不只是茶号本身,而是一种文化。”潘红兵告诉记者,在去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对于茶马古道的遗存遗址进行了全面搜集整理。许多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有所记录的文物都不见了踪影,没有办法对其进行GPS定位,只能定义文物消失。
“今后,这些老茶号的遗址,只能圈个范围立个碑文以示正身。”潘红兵深感遗憾,“你看我们的城南遗址,近两年是大变了模样。”
他告诉记者,当时的南城门也就是今天人们口中的“南门坎”,是雅安茶马古道的第一个关口,所有边茶(商贸)要出城,都需把守在此的官役检查后方能放行。这也是雅安商贸经南城门出城至西藏的重要关口。如今城门已不存在,仅存城门遗址二段,古道一段。
正在日渐消失的文物对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无不心痛。
“一些废弃的古道缺失了许多石板,被附近一些村民挖走了。”天全县文物管理所相关负责人高建伦告诉记者,在古道兴盛的年代沿途都有许多寺庙,如今大多也只剩残址。天全县境内茶马古道沿线留下的文物还有许多,由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资金和技术严重缺乏,长期以来对于一些宝贵文物的保护工作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真切地期盼申报的文物保护点能成为‘国保’,这样,许多文物景点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就能极大改善。”高建伦表示。
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其实我们的保护意识还是在逐步增强。”潘红兵提到,在荥经县清代公兴茶号旧址,当年盛行的茶号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院落。那就是在荥经县严道镇的姜家大院。姜家的后人还住在院内,对于这栋祖屋,他们就小心维护。
“天全县始阳镇有一处清代官方储藏边茶仓库。”高建伦告诉记者,这座大小天井多达5个,连柱子都多达100多根的四合院建筑宏伟大气。如今遗址也成了民居。文物部门就曾向住在旧址的居民讲述它的重大意义。
位于天全县红星村二组境内的唐代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筹措资金对这个古道驿站遗址中的诸多珍贵文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