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九茗茶茶叶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2日
众所周知,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大背景下,条件艰苦且局势不稳定,在发展茶叶的道路中阻碍重重,恩施地区玉露茶是如何由衰转盛呢?
抗战时期恩施地区茶叶发展状况
抗战之前,恩施各县均产茶叶,仅恩施县种植在2万亩以上,主要散布于桅杆、芭蕉、黄泥等地,集中于芭蕉、朱砂溪两乡镇,年产量8千市担左右。以芭蕉茶之名经茶商运销鄂北襄樊、老河口及河南南阳等地。1926年后,销路日滞,茶价日落, 1935年,每担市价不及10元,影响所及,不仅茶农,茶商也无以为生。
抗战之后,中国许多地区战火峰烟,恩施为大后方,相对平静,为茶叶生产带来一线生机。1938年春,中国茶叶公司派员来恩施,计划设厂制茶,商议由湖北第七区农场租拨五峰山隙地5亩,建筑厂房10余栋,命名中国茶叶公司恩施茶场。当年开工制成红、绿名茶400余箱。
本文:抗战时期的恩施玉露:由衰转盛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tea/lvcha/2013-09-12/11630.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2013年恩施玉露春茶价格走势
下一篇:历史发展过程中恩施玉露所获荣誉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