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九茗茶茶叶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2日
武夷肉桂是著名的武夷四大名枞之一,制作历史悠久,保健功效强,是古代医者用来治疗各种疾病的最佳药引子。古代医术上,关于肉桂的记载也颇为详细。
1、陶弘景
按《本经》惟有箘、牡二桂,而桂(一作而无此桂)用体大同小异。今俗用便有三种,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经》云:桂叶如柏叶、泽黑、皮黄、心赤。
2、《唐本草》
箘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 二、三重卷者,叶中三道文,肌理紧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箘桂,然大枝皮不能重卷,味极淡薄,不入药用。今惟出韶州。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单名桂者也。此桂花、子与箘桂同,惟叶倍长,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兰,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皱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箘桂叶似柿叶,中有纵文三道,表里无毛而光泽。牡桂叶长尺许。陶云小桂,或言其叶小者。陶引《经》云,叶似柏叶,殊不相类,不知此言从何所出。今按桂有二种,惟皮稍不同,若箘桂老皮坚板无肉,全不堪用;其小枝皮薄卷及二、三重者,或名箘桂,或名筒桂,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木桂,亦名大桂,得人参等良。本是箘桂,剩出单桂条,陶为深误也。
3、《本草拾遗》
箘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并同是一物。按桂林、桂岭,因桂为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从岭以南际海,尽有桂树,惟柳、象州最多。味即辛烈,皮又厚坚,厚者必嫩,薄者必老。以老薄者为一色,以厚嫩者为一色,嫩即辛香,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板薄者,即牡桂也,以老大而名焉;筒卷者,即箘桂也,以嫩而易卷。古方有筒桂,字似箘字,后人误而书之,习而成俗,至于书传,亦复因循。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错,取其近里,辛而有味。
本文:史书上关于肉桂的记载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tea/qingcha/2013-09-10/7609.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武夷肉桂茶所获荣誉
下一篇:追溯武夷岩茶的历史渊源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