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东莞并不产茶,但活跃的茶叶行情,以及为数众多的茶市、茶企、茶庄、茶楼,是培养东莞藏茶文化成长的土壤。茶文化的盛行让东莞获得“藏茶之都”的美誉,东莞茶仓声名鹊起。
一个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东莞茶叶的年均交易金额高达50亿元,民间藏茶量超过40万吨,全市有10000余家大小茶馆,覆盖了90%的主要街道。
除了众多茶庄仓、家庭仓之外,近十多年一批大型专业茶仓的成型,为“藏茶之都”提供了更多商业探索的范例。而举办多年的东莞国际茶业博览会,则为东莞茶仓提供了一个向外界展示的窗口。
1 藏茶之风让东莞仓雏形渐显
在上世纪90年代,港台企业家喜欢来东莞投资建厂,同时带来了普洱茶文化和仓储意识。对于像普洱茶、藏茶等适合陈化的茶品,不同的仓储环境会对茶叶的口感有着不同的影响。
创立于1995年的“双陈普洱”是最早进入“东莞仓”时代的一批茶企。经过创始人陈永堂多次实践,从进仓再到开仓,熟茶在东莞存放3年,陈韵明显汤色鲜亮,口感顺滑柔和;生茶经过至少6年存放后,香气明显,两颊生津,茶饼条索油亮紧致,叶底毫芽分明。
随着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普洱茶越陈越香,从私人收藏发展到企业设立存储仓库,最后演变为设立专门存储的茶仓,并由最初的存储功能不断发展到交易、展示、发现潜在价值、传播茶文化等功能。
茶仓的设置地点也随着茶叶的交易环节发生改变,即茶叶的原产地、销售区都会有茶仓设置,既便于茶叶流通,又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的茶叶储存空间。
以地理空间来进行划分,目前国人比较认可的茶仓包括云南仓、港仓、广东仓和大马仓等。
作为一间有着52年藏茶制茶经验的茶企,澜沧古茶选择了东莞作为藏存熟普的地方。据该公司东莞总代理蓝俊荣介绍,东莞茶仓主要用于大规模收藏优质熟普,原产地云南存放生普,在广州主要是流通仓。
上世纪90年代末“藏茶”之风渐起,东莞的茶仓多年来囤积了不计其数的普洱茶、黑茶,后发酵茶类拥趸众多,民间品茶、论茶、藏茶氛围浓厚,东莞这座制造业城市也兴起了藏茶的热情,东莞茶仓雏形渐显。
2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藏茶之都”
在东莞,藏茶从2000年起开始成为一种目的明确的投资行为;2004年后,东莞的藏茶之风日盛,民间投资也趋于火热。
2008年之后,东莞的收藏者和经营者开始理性对待普洱茶投资,一些先知先觉的茶商,开始重视藏茶的品质,对茶仓进行品牌化运营。此后,东莞民间涌现出天得茶业、双陈普洱、昌兴存茶等一批大型专业茶仓,以及众多茶庄仓、家庭仓。
东莞的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是“藏茶之都”不可或缺的前提。
藏茶,需要场地和资金实力。东莞本地人大多有自建房,加上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后,部分本地人自有的厂房闲置,都为东莞茶仓的形成提供了物理空间条件。东莞藏富于民,存款余额早已破万亿元,民间投资需求旺盛,这为东莞茶仓的形成提供了资金条件。
另一方面,特殊的气候成为收藏陈化普洱茶的优越条件。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而且温差小,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叶仓储,有利于加速普洱茶的自然陈化过程。茶叶通常在莞仓存放两年,就能达到其他地方三年的效果,这加快了藏家资金的转化效率。
天时地利人和,让东莞成为藏茶量惊人、藏品丰富而又具有历史纵深感的“藏茶之都”。
3 专业化仓储为业界提供主流产品
对于东莞茶仓而言,占主流地位的为大型专业企业仓。多年来,东莞茶企通过积极探索研究,在规模化存茶、品牌运营以及渠道拓展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当年,东莞国际茶博会提出“最佳陈化地”概念,让东莞茶仓在茶界声名鹊起。以双陈普洱、天得茶业、昌兴存茶、岁月知味为代表的企业陆续浮出水面。
近年来,广大藏家、厂家都已经摸索出一套可行的仓储方法,由于仓储环境对普洱茶的后续品质影响很大,建立标准化的仓储体系势在必行。经过十多年的仓储研究,很多东莞的藏茶企业,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一套仓储理论。
东莞普洱藏茶多,陈化气候条件好,这是茶界公认的客观事实。东莞作为中国收藏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在实现批量普洱茶陈化、产品从投资市场进入消费市场、促进行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本文:茶界“东莞仓”成就“藏茶之都”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zhanhui/192566.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茶博会:线上线下联动打造全球顶尖涉茶电商业态
下一篇:中国(济南)第十二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明天与您不见不散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