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区:以福建崇安县为中心的武夷山茶区是红茶的发源地。18世纪,红茶进入欧洲市场。武夷红茶外运从下梅村、星村启程,北至江西铅山河口镇后装船,下鄱阳湖、入长江,至汉口汇入万里茶道主线;或从鄱阳湖南入赣江,过大庾岭入广东珠江水系,运至广州出口。现存鸦片战争前形成的晋商《武夷买茶规程》详载从崇安县星村购买红茶后运至张家口的线路。直到太平天国战争前,俄国进口红茶都来自武夷茶区。从1842年至1951年的10年间,从恰克图总计出口武夷红茶2022936普特,约等于33136吨。
宁红茶区:位于江西西北部的修水,以及毗邻的武宁和铜鼓县,境内有修河自西向东汇经赣江入鄱阳湖。修水古称义宁州,因此所产红茶称宁州红茶,简称“宁红”。当地红茶生产始于道光年间。据清人叶湍延《纯蒲随笔》,“(宁)红茶起自道光季年,江西估客收茶义宁州,因进峒教以红茶做法”。宁红是著名的工夫红茶,是长江流域三种高档红茶之一,大部分销往俄国。19世纪90年代,年出口量达30万箱。
宜红茶区:湘鄂西武陵山区自古以来出产优质茶,境内清江在宜都注入长江。据顾彩《容美记游》记载,18世纪初,容美土司地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化茶叶种植产业,大量销往湖南湘潭。道光、咸丰年间,广东商人来此推广红茶制作技术。此后,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茶生产和外销大规模发展起来,产地从鹤峰、长乐(后改名五峰)逐渐扩展到湖南石门和慈利。“宜昌茶之名驰于海外”,是长江流域三种高档红茶之一,最盛时年产二三万箱。宜红的花香号称第一,是汉口茶厂制造红砖茶的顶级原料。
“万里茶道”茶源地的历史意义
“万里茶道”是历史上“茶马贸易”的升级版。边销茶源地由川、陕茶区向长江中下游茶区转移,是中国茶业史和贸易史上的一大变化。唐宋时期,饮茶习俗传入草原畜牧业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逐渐由奢侈品普及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由于西北和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不产茶,从唐末到北宋,官营茶马贸易兴起,至明代最盛,延续到清初。为交易方便,茶源地主要在今陕西汉中和四川。16世纪,来自长江中游的安化“湖茶”开始进入西北。清前期,中央政府强化了对蒙、藏地区的控制,官营茶马贸易在雍正年间退出历史舞台,控制北方边贸的晋商可以大规模从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贩卖茶叶等商品,交换特产。为此,南下寻找茶源地等边销商品产地,是汉水航道复兴和汉口兴起的重要历史背景。历史上第一次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建立起大规模、持久的贸易往来关系,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成果。
“万里茶道”的兴起、外销茶源地的出现,是当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环节。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欧洲的商业力量从南方的海路和北方的陆路进入远东地区,寻找大宗贸易商品。茶叶被引进欧洲后,几十年内成为流行的日常消费品,在英国和俄国是生活必需品。因此,茶叶贸易迅速成为中欧贸易增长极为重要的推动力。到19世纪,茶一直是中国与欧洲之间主要的贸易商品之一。欧洲市场流行中国国内消费很少的红茶,北方边贸和外贸所需的砖茶也是内地不消费的品种,因此,一批以外销和边销为主的茶源地兴起,改变了国内茶叶生产格局,也使得中国茶产业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此,中国茶业的兴与衰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万里茶道’茶业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里茶道研究院副院长)
原标题:《“万里茶道”茶源地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万里茶道”茶源地的形成与发展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chadao/274746.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正确入门茶艺:茶艺人员的仪态着装注意事项
下一篇:盖碗-盖碗冲泡方式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nfood365 搜索关注食品行业今日热点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