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茶艺文化

千年北寮村 水仙茶故里

发布时间:2019-05-20 17:23:14

在福建省漳平市南洋镇北寮村,走在路上都能闻到空气中淡淡的茶香。在这个以“中国水仙茶第一村”著名的村庄,水仙茶已经贯穿每家每户的生活,也成为大多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种茶有学问:生态、科学保质量

每天从清晨到傍晚,北寮村的茶园里总能听到悠扬的音乐。听这里的茶农说,村里的茶树都是听着音乐长大的。用这种方式能否让他们种出的茶叶味道更香,我们不得而知,但村民种茶的科学性远近闻名。

北寮村的茶园有着特别的样貌。远远望去,山林呈现出明显的层次——山顶和山脚都是郁郁葱葱的常绿阔叶林,只有山腰上整齐排列着一片片茶树——村民将其总结为“头戴帽”“脚穿靴”“腰系带”。

当地林业部门负责任人介绍,北寮村的这种种植方法不仅有利于水土保持,也维持了当地生态链的完整性。有了茂密的丛林,以虫子为食物的鸟类有了栖息地,破坏茶树的虫类也就有了天敌。

由于这种优势,村里的茶农也省事很多。他们不用总惦记着给茶树打药治虫,生产出来的茶叶成为真正的“绿色产品”,而这种产品也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产茶有效益:吸引打工青年回流

邓添文是北寮村村民,从19岁起就到龙岩市打工。前年下半年,由于腿部受伤,他回到村里,改以种茶为生。

2014年,经过一年的摸索和耕耘,他的茶庄取得了不错的收成,年收入近6万元。刨去成本和一家人的生活支出,还存下近3万元。而之前在外打工,虽然收入也不少,但攒下的并不多。

于是,邓添文决定专心从事茶叶生产。今年,他已经盖起了新的小洋楼,开始了稳定的生活。

在北寮村,以茶为生的村民有一百多户。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逐渐步入小康。

生产有规模:合作社实现品牌效应

在北寮村村民委员会旁边,有一排整齐的楼房,那里不是民居,而是村里的茶叶生产合作社。

村支书兼村长张莲英介绍,2008年起,为了打造北寮村的水仙茶品牌,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集资建起了合作社,村里几乎所有的茶农都已加入。

和其他的合作社不同,北寮村水仙茶合作社并不统一进行生产和加工。由于水仙茶为手工茶,他们仍然延续了多年前家庭式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合作社邀请从农业局退休的老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对村里的茶叶生产,尤其是病虫害治理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同时,这里的茶叶也统一以“北寮水仙茶”对外销售和推广,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合作社侧面的墙上挂着社员的承诺书。加入合作社的茶农均承诺,所种植和生产的茶叶不使用化学药物治理虫害,没有农药残留。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北寮村的水仙茶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

茶叶有讲究:茶文化在北寮不断传承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有千千万万种,北寮村民最爱“以茶会友”,只要有客来访,村民们都会热情地招呼着访客喝上几杯上好的水仙茶,这种传统礼节也贯穿着人们的生活。

为了展现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当地专门修建了博物馆缜密地记录了水仙茶的历史,发展以及制作方法,足以见得“茶”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为了促进茶农的制茶水平,当地每年都会举行“茶王大赛”吸引各路高手切磋技艺,渡经取经,完善技艺。

如今,北寮村开始发展各种旅游设施来拉动水仙茶市场,不管是生态园区还是新兴的漂流项目都无一不围绕着“茶”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

“茶”是北寮村的灵魂,人们种茶,喝茶,卖茶,贡茶,是村民的精神食粮。村里的一山一水、老老少少,都在向世人诉说着水仙茶的历史和文化,传递着千年的回音。(记者/李昭翼 中国红十字报记者张佩沛)

  • 高品质 清承堂雨前龙井茶2019新茶
  • 施密特下课
  • 张艺兴为小猪庆生
  • 母子被推入铁轨
  • 陕西一水坝溃坝
  • 本文:千年北寮村 水仙茶故里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chayi/241503.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各种普洱茶各种泡法,教你解锁新姿势
    下一篇:台南茶人送神日封茶 连办11年型塑特色茶文化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

    Copyright © 2013 CnJi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酒茶网国内专业的酒茶叶知识茶业展会新闻资讯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客服QQ: 3435465768342  沪ICP备19054002号-1 茶叶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