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王尭调中国茶叶公司华东区公司,先在收购加工科工作,后任货源组组长。期间,他参与了红碎茶加工标准样1—4套的换配(包括云南、两广、四川、江苏)。在此期间,他深入茶区,在安徽、浙江、福建等省遍访茶园。他还经常到茶农家,与茶农聊天进行调研,以便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更直接的了解产区的情况,熟悉产区茶叶质量。1956年,领导曾征求他的意见,到底做行政工作还是做技术工作,他坚定地选择了做技术工作,因为他感觉自己比较欢喜做业务工作,而不太适应做官,这以后他始终从事技术工作,埋头业务。在茶楼里,在审评室,与那些绿茶、红茶对话,品评着一批又一批茶叶的质量。
1983年,王尭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在红茶科工作时,他经常到产
茶叶区去,与生产单位交换意见,指导工作,指出问题所在,严把质量关。同时为使产品符合出口需要,他总是严格对样,既要控制成本降低价格,又要鼓励产区提高产品质量。在长期的工作中,王尭以自己的诚心换取了产区生产者的信任,与产区的工作人员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1969年至1971年,王尭到五七干校劳动。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留在他脑海里的,只是那段艰苦的生活带给他的磨炼和进步。在干校,从不会挑担,只能两人抬一个桶,到一人挑担快步如飞。他没有过多地埋怨生活,而是脚踏实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1975年,王尭被抽调至上海茶叶公司与上海梅林食品公司、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组成的攻关小组,进行速溶茶的研究开发。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设备都很不完善,王尭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积极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与同事们一起攻克下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拿出了合格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取得了领先地位。他们研制生产的罐装乌梅茶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和顾客们的欢迎。
王尭是上海市茶叶学会筹备委员会成员之一,克服种种偏见,获取相关部门的支持,王尭同志作了大量工作,最后,上海市茶叶学会终于正式建立,王垚历任学会第一至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第五、六届名誉理事。他始终热心学会工作,积极为学会建设建言献策,出力出汗。只要是学会需要,
王尭他总是积极去做。退休以后,王尭同志继续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为弘扬茶文化贡献一份力量。1998年,上海海艺职校要开办茶艺职业培训班,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任何教材可以利用,经茶叶学会推荐,王尭担任了茶艺职业授课教师,主要承担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等基础知识的课程。没有教材,他就和其他老师一起,一笔一画地写,一字一句地编讲义,经过短时间的准备,保证了职业班的顺利开课。2000年,上海市茶叶学会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委托,开办了初级茶叶审评师培训班。2002年,学会受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委托,组织实施首届“高级茶艺师”培训班。王尭受茶叶学会委派,参与了这些培训工作,一切又是从头开始,根据职业培训的特点,编写教材,开设课程。培训工作初期,工作条件艰苦,也没什么报酬,可是王尭不计较这些,只要是工作需要,他总是认真完成。
本文:王尭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chinatea/118803.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hinatea618 搜索关注中原茶城网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