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第一次看外国电影时,最大的困扰是,同样的男性角色ABC,一换衣服,你认不出谁是谁了。
很多初学者喝茶也是这样子。连喝三泡茶后,听着席间茶友点评这个香、那个甜、还有一个太寡淡,内心对自己升起了质疑:我的舌头真的这么“木”吗?为什么我喝不出明显区别?
跨不过这个坎的我们,有的人就选择“竖起耳朵”来喝茶了。
“这个茶什么香?为什么会说有冰糖甜?”
“你说的山野气息是什么意思?可以给我描述一下吗?”
“哎?喉韵吗?我感觉不到哎,可不可以再示范一下下?”
“哈哈,你这个是薄荷塘啊,那我得坐正了喝。”……
很多文章会调侃依赖“听”来喝茶的茶友“人云亦云”。我反而觉得,这样纯然倾听的状态,是最为难得的。
其次呢,很多茶制茶者在设计时,是有“理念”的。没有引导,我们喝不到。也许是因为品鉴力不够,也许是设计“失误”,但无论怎样,我们在“听”中,看见了。
你说,我听,我听到了、感受到了。这真是茶席上流动的浪漫呀。
最重要的是,善于“听”茶的人,进步是最快的。
第一泡,我拿的是【弯弓】。泡茶时,我没有说话,我的计划是喝完三泡,我再跟他介绍这泡茶所谓的标杆以及美在哪。
当我还没开始介绍时,他的疑问就有了:为什么这款茶回甘不明显?为什么没有武夷茶浓郁?……
是的,我知道你想来学习,所以我做好了准备。能不能听我说完再质疑?到时候你问“你说的回甘跟我理解的不同,可以再说说吗?”自然会倾囊相授。
我们很多时候去“学习”,首先要听。全然得让关系流动起来,听明白了,理解了对方的意思,最后才去判断“合不合理”。
这就是第一重境界的难得之处。
到这重境界的人,已经喝过很多茶了。外人看来,就是标准的“高手”:一泡茶入口,十七八个缺点从原料到工艺到仓储一点点罗列出来。
可惜到这重境界的茶友,很少能够体会得到一泡茶的美好了。大部分普洱茶从业者会卡在这个阶段很长时间。
这重境界的茶友,也分几种。
为什么呢?
普洱茶在所有茶类中,有个独特的审美,“喉韵”。喝得出喉韵,你的普洱茶品鉴水平才算是某种登堂入室。
但什么是喉韵呢?没喝到特别好的标的物或者没受过正确引导的人,往往感受不准确。但还是要去感受的呀,于是拼命在喉部找感觉。
为了证明自己很厉害,总是怀疑:这个茶,我喉咙卡呀?不行原料不行!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喝茶得反复检验下自己今天喉咙有没有炎症。实际上,喉头的顺滑度是跟茶叶的工艺、状态有关的;除了喉部的顺滑度,还有喉韵的“深浅”等等因素。
这些因素有的在整个系统里有的是变量。
这重境界的茶友,可以说是“强技术流”,但除了自己的茶,满世界都是缺点了。他们已经感受不到茶的美好了。
每一款茶就像一个文学作品,用杠精的态度,瑕疵一定会有。用这样的喝茶思路,世界上有完美的茶吗?
刘亦菲是美女吗?可是总会有人说,长相平平,全是缺点。龅牙斗鸡眼还眼睛小。
如果要判断好坏,是要审视标准和语境的。
我的答案是:
一般高手辨真假分高下,顶尖高手看语境。
到这个境界的人,要具备两种能力:品鉴能力和认知能力。
品鉴能力就不细说了。这一定是基础。
很多营销高手谈起普洱市场信手拈来,似乎找到一个能够引爆市场的模式就理解了框架。
但没有品鉴能力的“看系统”高手已经失去对普洱茶的谦卑心和好奇心,我很难相信这样的产品会有持久生命力。
什么样的认知能力呢?知道评判一款茶的好坏,好坏背后,是标准的不同,标准背后是语境、情景。
同时,分得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
什么意思呢?
问:这款茶有明显的花蜜香,是不是好茶?
首先,要明确的是:有花蜜香,属于事实层面的内容;好不好,这叫【观点】。
什么是观点?你站在某一个位置、某一个语境、某一个点上去观测这个【事实】,所得出的结论,叫【观点】。
判断一款茶好不好,首先要去明确你的标准是什么、语境是什么。
标准是好不好喝,那见仁见智;标准是能不能存放,那要去看活性;对于送礼好不好,那要看对方的需求。
在顶尖高手眼中,普洱茶的复杂并不是”水深“,而是“规则”的不同。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行业,理解普洱茶最独特的魅力,才能真正体会到越陈越香的魅力。理解得越多,得到的享受就越多。
到这个境界的人,不太会执着于你的茶是冰岛还有老班章了;喝一个茶,也不会那么在意香甜了,他会在这个系统里看到一款茶的陈化路径。
只有对普洱茶足够深情的人,才能真正站在长期主义的品鉴点上。
本文:喝普洱茶的几重境界,你在哪一层?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news/283784.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小罐煮茶:方顺·1987年原种中叶六堡茶(生茶),直煮之,稠滑甜润似清米汤
下一篇:国昂白茶科普:老白茶为什么好?数据来证明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nfood365 搜索关注食品行业今日热点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