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个所用茶具全图&泡茶前要先洁净双手与面颊 不可用带有香味的洗涤用品否则会污染茶香。&
茶名:&&&&&&&漳平水仙焙火茶饼
生产时间:2011年秋茶
焙火茶品相:茶饼紧致茶色明显,细看茶饼,一面覆盖有一片平展的黄绿色大叶,其余的叶片基本上平展微褶,有细小纹理,紧压在一起,另一面茶叶以烟叶黄、黑红为主,间有棕红色和深棕色叶,披覆白毫的小梗四、五节。方饼中总体给人的感觉叶子整齐厚嫩,饼外四角也很整齐。整个茶饼很洁净,细闻其兰香淡雅、持久而锐鼻。
正反两面的照片:
&
&
&
煲水用具:随手泡
冲泡用具:100cc白瓷盖碗
品茗用具:白瓷品茗杯
用水名称:山泉水(水源地:龙岩梅花山)
茶水比例:8.5左右:100cc
冲泡方法:盖碗泡法
以上 茶具准备齐全 茶饼包开
&
&
&拆开包装由于茶的工艺包法不同不过大同小异
&
&
&
&
&乌龙入瓮
&高山流水 冲泡洗茶第一步
&用盖轻轻点压使茶饼更快松开,松开后下一步
&茶水倒出
&然后用此水洗杯子倒掉不要喝这一遍的
&
&
&
用弯头长脚镊子夹杯子倒掉,这样不会烫手
&这是第二遍冲入开水在倒出来,这次是我们要
喝的需要滤网滤掉小茶渣使其清澈
拿掉滤网 奉茶给客人的杯子不要倒满
&
&
然后主人用杯托分给客人,客人需要手指轻敲击杯子后面的桌子上以表叩谢
第一泡的茶汤,至于浓淡要看茶友自己的喜好来浸泡时间的长短。
6泡过后依然汤色金黄 润滑入口还有回甘,韵香口中缭绕唇齿留香
&客人喝完茶杯等茶具需要放入茶海清洗
&最后的清理工作就需要他来了吸水性很强
&在来个全家福 这个只是部分不算全套,那个
泥的是专门泡红茶类的养壶用的毛刷是刷茶渣
瓷壶冷水与开水后图案会有变化
&
&
&茶碟 台湾带回来的 不错的瓷
&8泡以后可以用镊子拿出来一片叶子欣赏一下
&叶子非常完整手工采摘 雪蛤背一样的斑点证明了他的高贵身份
&
&这就是传说中的茶道六君子,现在很多茶都是
包好的一包用不上这个,但是台湾高山茶以及一些散
茶他就派上用场了一个小斗专门量茶用的
&
&下面是自己泡茶的一点悟道仅供参考交流,这款茶我配乐是&&古筝--- 广陵散&
第一道&&&&&水温90.5°C&&&&&&时长 95s
&&&&&&&汤色温润淡黄,香气为淡淡兰香,汤过后舌后有我以为的“橘子香”(此橘子香在喝正山小种茶到最后时也能感觉到,所以我觉得可能会是有一类茶叶自身都有这种酸酸甜甜的味道);汤过舌后,舌尖回甜,有乡野的鲜嫩质朴气息;口感上于舌前部及上颚处略发涩。
第二道&&&&&水温91.1°C&&&&&&时长 75s
&&&&&&&汤色淡黄,较前一道稍深,香气浓郁,喉部舌根留甜杏仁香(同杯底香,同盖碗中叶底香),茶味一下子加重,汤过舌面前中部后觉鲜爽、鲜活,口感细滑,但仍觉略有发涩,间歇中涩感转滑,舌尖回甜。
第三道&&&&&水温91.5°C&&&&&&时长 80s
&&&&&&&汤色又稍深了一点,香气更有上升的劲和气,茶味加浓了不少,茶汤过舌面后,舌前部是有发生变化的感觉的;口感仍有发涩,但最后能转滑,回甜明显,令人觉得它今天展现得比以往都要美好。
第四道&&&&&水温92.4°C&&&&&&时长 90s
&&&&&&&汤色又稍深了些,呈蜜黄色,茶汤初入口时觉得不似第二、三道有惊喜之感,于是猜测可能已经在从极高点往下转折了,茶汤中开始觉得有苦味,然很快舌尖、舌前部都感到回甜,香气萦绕,于喉头处觉甜甜的温润的一片茶汤,仍是令人喜欢。
第五道&&&&&水温94.5°C&&&&&&时长 106s
&&&&&&&汤色更深,蜜黄色,苦味加重,茶味淡了,汤入喉后,当苦味从舌根部散去时,杏仁的甜香也同时从舌根向整个口腔扬去,汤过喉后的橘子香明显,回甜不似前一道水明显。
第六道&&&&&水温96.4°C&&&&&&时长 122s
&&&&&&&汤色更加深,感到甜香已完全融入汤里,苦味转淡,汤入喉头时,喉头只觉是甜甜杏仁汤,过后,喉头停留的是甜杏仁香,升起来的还有兰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