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轮又碾过249年,1097年,61岁的北宋大文豪苏轼从雷州渡海登岛,来到海南西岸的儋州。苏轼居儋写了一首《和陶和刘柴桑》诗:“万劫互起灭,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稍理兰桂丛,尽平狐兔墟。黄橼出旧枿,紫茗抽新畲。我本早衰人,不谓老更劬。邦君助畚锸,邻里通有无。竹屋从低深,山窗自明疏。一饱便终日,高眠忘百须,无妻老相如。”
据明《正德琼台志·土贡》记载:“儋州,芽茶四十五斤,叶茶一十五斤。”可见古时儋州也产茶。
诗中记录了苏轼居儋时,在畲田上自己种植茶树,茶树上萌发的还是紫色茶芽,采摘后自己品用,一生爱饮茶的他,有了茶相伴。更让他欣喜的是,在他居住的桄榔庵附近有一条小溪,水清且洁,容易汲取,把水烧开,可以泡一杯茶提提神。(华兹生《宋代诗人苏东坡选集》)这让人不禁想起苏轼的那首《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从此诗可联想到其在儋州用江流活水煮茶品茗的场景,并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其诗作也赋予了千百年来世人对海南茶独特的人文想象。
海南茶同样与海南本土文化名人相遇。《琼山县志》记载:“施茶亭,在县西三十里许,其地无憩息所,往来苦之。明大学士丘濬因卜葬母,曾经其地,建亭施茶水以济行人。施茶铺之名实缘斯起。”这个记录还原了当年丘濬为母治丧时在羊山地区,建亭施茶,给过路民众歇脚、解渴的场景。
与丘濬同时期、小一辈的著名诗人王佐则作《野茶》称誉海南茶:“谁识炎州一种茶,天教灵产闼烟霞。建溪厨美非吾事,阳羡先尝自一家。闽客错猜龙换骨,国风休咏鼠无牙。陆生谩有《茶经》著,谁识炎州一种茶?” “炎州”为古代海南别称之一,诗中描写海南野茶沐浴仙露,笼罩烟霞,成长茁壮,虽不为世所知,但可以与福建建溪茶、宜兴阳羡茶相媲美。
一株生长在五指山保护区海拔1110米处、高约12米、胸径约1米的海南大叶种茶树。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吉光片羽
叶叶“黎茶” 亦汤亦药
“一些艳丽的青藤在竹丛上,开着白色的粉色的花朵,空气中氤氲着香气。当地野生的茶树混杂在其他灌木丛中,被灌木白色的花儿覆盖着,但还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种茶树出现在野生丛林中,足以证明它是本地原生的。当地人把叶子采摘后晒干,带到集市出售,数量并不多,他们叫它‘黎茶’。”1882年10至11月间,美国传教士、植物学家香便文(Rev.B.C.Henry)和他的好友、美籍丹麦人冶基善(Carl C. Jeremiassen)一起对海南岛进行为期45天的徒步考察。香便文所著的《海南纪行》中,认定海南野生茶树为海南本土原生,实属珍贵,也直接证明对海南野生茶树利用与黎族先民分不开。
本文:回味千年海南茶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news/282482.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湘茶逼近千亿产业目标 国家级龙头茶企已达6家
下一篇:英山茶园成“景点”茶山变“金山”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nfood365 搜索关注食品行业今日热点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