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海南黎区发现的大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可以推知作为海南先民的黎族在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就定居在海南岛五指山腹地。
陈德新推测,此时面对海南岛高温高湿、蛇虫遍布的恶劣生存环境,疟疾、霍乱、钩虫病等疾病一直困扰黎族先民,为了生存,黎族先民发现与他们相伴生长在五指山丛林中的野生茶树有“奇效”,通过采摘野茶,日晒干燥,以茶代药,土罐煎煮,可清热解渴,防病治病,渐成习俗。
但因野生茶树生长在深山中,很少与外界互动,仅被黎族先民所用,居住在五指山的黎族同胞沿袭采摘野生茶树叶,迄今尚未进行驯化栽培。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胡素萍、张一平在《海南近现代社会图史——基于罗斯文库的研究》一书中也指出:“黎人世居深山,不闻外事,五指山附近的黎人,会采摘天然茶叶,晒干后存放以作饮料。”该书根据民国时期意大利驻华外交官、汉学家朱塞普·罗斯在华收集中文图书、资料和标本所写,通过提炼罗斯文库中的《海南岛史料集》,还原了民国时期海南社会风貌,其中有一部分记录了黎族先民利用海南野茶的生活图景。
1937年6月至8月,美国《国家地理》记者尼克尔·史密斯和伦纳德·克拉克从旧金山出发,途经香港来到海南,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探险旅行,拍摄了纪录片《海南红山之外》,记录了当时日常生活中黎族先民围聚一起喝大碗茶的情景,成为海南历史上关于黎族原始饮茶习俗最早的影像资料。
纪录片《海南红山之外》中黎族人席地而坐喝大碗茶的画面。 海南省民族学会 提供
海南茶史
从朝廷贡品到民间饮品
明代以前海南孤悬海外,发展进程缓慢,文献中关于海南茶叶的记载较少,但回溯文献,仍可在只言片语中探寻海南茶的发展痕迹。
据《明史》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海南设琼州府,中央政府对海南岛管辖正逐渐加强,海南要向中央纳贡,于是海南茶与沉香、黄花梨、麖皮等成为朝廷贡品。
正德《琼台志》记载:“国朝,芽茶三百四十九斤八两,及今添芽茶一百四十三斤八两,斤价银二钱。叶茶一百八十三斤八两,斤价银八分五厘。”说明当时海南地方政府能按照明廷贡茶技术标准制作茗茶,尽管产出数量和掌握制作贡茶技术的人有限。
本文:回味千年海南茶
文章地址:http://m.cnjiucha.com/news/282482.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上一篇:湘茶逼近千亿产业目标 国家级龙头茶企已达6家
下一篇:英山茶园成“景点”茶山变“金山”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或者搜索 cnfood365 搜索关注食品行业今日热点订阅号免费发布产品推广信息